洋葱霜霉病的发病条件及其带来的危害

时间:2022-05-06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洋葱霜霉病病原菌形成分生孢子和卵孢子。分生孢子在6~19℃(3~15℃最适〕形成,萌发芽管最适温度为15℃,在多温状态下,可出分生孢子重复再侵染。分生孢子在十燥状态下失去萌发芽管的能力。卵孢子呈球形,黄褐色,通常在5一6月,叶片病斑部位在多湿状态下枯死时形成,在大田或水田上坡中休眠越夏。9-10月份,在苗床上借助雨滴传播至幼苗,在叶片上萌芽后,侵入植株体。卵孢子的休眠期很长,有的可长达12—13年之久,以不失侵染能力。卵孢子的菌丝从苗生长点侵入,随着叶片的生长菌丝也延伸,使整株带菌,成为越冬病株;分生孢子为单胞、蛋形、淡褐色。分生孢子便无色,从病斑部的气孔一个个地抽出。
  症状: 春秋季长,常发生于洋葱、大葱等的叶片与花梗。 秋季(IO 月末至12月)的发生量不大。病株通常衰弱、枯死,有一部分可在翌年春天成为全身感染株,这种植株也叫做越冬病株,是由秋季的卵孢子和分生孢子侵染,冬季菌丝在植株全身繁殖,春天(2—3月)发病。病叶呈淡黄绿色,生长不良,略微弯曲,株高降低。2~3月降雨多、气温达到10℃以上时,全株生成白霜状或暗紫色霉层,孢子生成1-2次,就会导致植株枯死。 春季的再侵染常发生于4月小下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以后,如遇低温多湿状态,也有利于病害发生,但随着气温上升,病情渐弱。再侵染植株的叶身和花梗出现病斑,最常见的为椭圆形至禽蛋形大型病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是白色或暗紫色,病叶部位易折断、枯死。
  防治方法:春天最低平均气温超过5℃的年份,从四五月份发病量剧增。空气湿度95%~100%、气温IO-12℃,尤其在15℃,叶片上形成小露珠时易发生病害。附近有分葱和大葱栽培地时,病害增多。 病叶要集中烧毁或深埋,由床上要熏蒸消毒。病株一经发现,应及时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