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枯萎病的病原 发病规律 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6-28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枯萎病是瓜蒌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山区瓜蒌产业的发展。本文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瓜蒌枯萎病的病原、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种植瓜蒌。

瓜蒌枯萎病的病原、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

1、病原

枯萎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它是专一引起植物维管束病害的病原,也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真菌,分布极广,普遍存在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甚至存在于严寒的北极和干旱炎热的沙漠,进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它不仅可以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还会在不同的植物上表现为不同的专化型。

病菌一般产生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有2种类型,即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粗壮,散生于气生菌丝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团及粘滑层中。大型分生孢子形状多样,稍弯曲,有镰刀形、桔瓣形、纺锤形、棒槌形等,顶端略尖,孢壁较薄。其分隔数多为3~10分隔,有的分隔数更多。隔膜也不同,有的分隔明显,而有的分隔不明显。产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的孢子形态比气生菌丝上的典型和稳定。小型分生孢子较小,多为单细胞,少数为1~3分隔,有卵形、肾形、矩圆形等。当环境不利时,垂死的植株组织和土壤内的病残体可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它是一种较小、圆形的厚壁孢子。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土壤、栽培基质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可营腐生生活。病株根或茎的腐烂处在潮湿环境中产生子实体,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的泼溅传播,通过幼根和茎基部或扦插苗的伤口侵入危害。病菌有时寄存在维管束系统而无症状表现,有时进入维管束系统后马上堵塞导管,产出有毒物质,扩散开来且逐渐向上延展,导致病株叶片枯黄而死。对寄主体内病菌扩展的研究表明,在症状出现以前,维管束内病菌扩展比较缓慢,但从得病植株上获取部分繁殖材料时,可能有隐藏的镰刀菌病原。因此,繁殖材料是镰刀菌枯萎病病害传播的重要来源,被污染的土壤或基质也是传播病害的来源之一。

镰刀菌枯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7~32℃,在20℃时病害发生趋向缓和,到15℃以下则不再发病。大苗龄植物比小苗龄容易发病。在春夏季节,若栽培基质温度较高,潮湿,换盆、移栽或中耕时根系伤害较多,植株生长势弱则发病重。栽培中氮肥施用过多,以及偏酸性的土壤也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并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霍山县枯萎病常发生于5~8月。

瓜蒌枯萎病的病原、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

3、防治对策

瓜蒌枯萎病的综合防治在生产全过程都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重点,药剂防治为辅助,围绕“消灭病源、健身栽培、早期预防、延期施药”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害,使瓜蒌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标准生产,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1消灭病源,减轻病害的发生

瓜蒌枯萎病冬天在土地中越冬,当温、湿度适宜时通过土地、流水、农家肥等进行传播,应做好瓜园的冬季管理,彻底消灭菌源,清除或焚烧田间的病株残体。

3.2选育利用抗病品种

在用种上选择适应性与抗病性强的品种;在杂交育种上,培育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目前正在进行大田试验示范。

3.3物理防治

采取深耕、晒土、轮作、休闲、淹田、田园卫生等方式进行物理防治,可减少病害发生。但轮作至少要3年以上,有条件的地方水旱轮作效果更好。病害发生较严重时,为了控制病菌的蔓延,及时采取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并在田间原病株的周围挖深沟撒生石灰封死病菌蔓延,土壤处理后再栽种。

3.4药剂防治

栽植时,首先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10%双效灵300倍液浸种。同时,土壤处理可用95%棉隆150kg/hm2拌细土1 800kg/hm2,撒于地表,耕翻13~18cm,再用薄膜盖12d,或用65%敌克松或50%多菌灵按1∶100配成药土穴施;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1 000倍液、10%双效灵300倍液、40%抗枯灵500倍液浇根,每隔7d施药1次,连续3~4次,药剂轮换效果更佳。

3.5生物防治

用木霉菌等拮抗菌拌种或土壤处理可抑制枯萎病的发生。用20%含有腐生镰刀菌、木霉菌的玉米粉、1%水苔粉、1.5%硫酸钙与0.5%磷酸二氢钾组成的添加物,施入瓜蒌病土中,对瓜蒌枯萎病控制很有效。

    标签: 瓜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