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在我国苹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很多果农对该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不甚了解,导致2007年在我县发病严重,造成苹果树大量早期落叶,消弱树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对花芽分化、开花座果和果品产量、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病原病原为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果实和叶柄。一般树冠下部和内膛的叶片、果实最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黑褐色小疱疹或针芒状暗褐色病斑,边缘不整齐,病健界限不清晰,后期病叶变黄脱落,但病斑周围仍然保持绿色,病斑表面有黑褐色的针芒状纹线和蝇粪样黑点。因苹果树品种和发病期的不同而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病斑。一是同心轮纹型,叶正面病斑圆形,褐色,初发生时为黄褐色小点,后直径扩大为1~2.5厘米;病斑中心为暗褐色,四周黄色,病斑周缘仍保持有绿色晕圈;后期病斑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二是针芒型,病斑成针芒状向外扩展,边缘不规则,暗褐色或深褐色,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小,数量多,常遍布整个叶片;后期叶片逐渐变黄,病部周围及背部仍保持绿褐色。三是以上两种混合型,病斑较大,暗褐色,病斑中部呈同心轮纹状,边缘呈放射状向外扩展。 叶柄感病后,产生黑褐色长圆形病斑,常常导致叶片枯死。 果实发病,在果面出现暗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病斑,表面下馅,有隆起小点。病斑果肉褐色,干腐,海绵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或从气孔侵染。该病潜育期短,一般6~12天,在田间具有多次再侵染。病菌从侵染到引起落叶约需13~55天。田间一般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9月份为发病盛期,严重时9月份即可造成大量落叶。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品种等关系密切。冬季温度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的年份,常发病早且重,多雨是该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的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管理不善,套袋后用药间隔期过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的常发病较重,树冠内膛下部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重。 防治措施①彻底清园。休眠期及时将落叶、病果清理出园,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加强栽培管理。采取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合理修剪,提高树体通风透光;合理灌溉,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③药剂防治。往年发病前10天左右开始用药。如果春雨早、雨量较多,首次喷药时间应提前。喷药次数也应根据雨季长短和发病情况而定,一般第一次用药后,每隔10~15天喷药1次。预防保护性杀菌剂可选择1∶2∶200波尔多液、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27.12%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3.5%必绿二号1500~20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可选择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30%福连悬浮剂10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或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