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防治

时间:2024-05-15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在保护地栽培方式中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叶柄。  (1)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产生菌丝层,随病情发展,叶片上卷并呈汤匙状。花蕾、花瓣受害出现紫红色,花不能开或不能完全开放。果实染病后不能正常膨大,呈瘦长形。幼果受害不膨大,失去光泽,果硬化。接近果实成熟期发生危害时,在果实表面覆盖着粉状物,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2)传播方式与发病条件。病菌的传播途径,在南方地区,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夏越冬。侵染和发病以15~20℃最适合,在20℃左右孢子形成得多。在空气湿度为40%~80%的条件下发病重。孢子在晴天下午传播得快,在天气晴爽的条件下发病重,降雨或有水滴时孢子不萌发,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病情况严重。  (3)防治方法。最好采用一年一栽的栽培方式,采收后把老株全部拔除,集中烧毁。在生长季节及时摘除老叶、病果,集中烧毁;合理施肥灌水,施氮肥不宜过多。在大棚、温室栽培时,要通风,灌水宜少。由于促成栽培方式不易用药,所以在定植前对幼苗进行防治很重要。采用半促成方式栽培时,在铺地膜前喷一次药。温室内温度如超过20℃时,药液要稀,以防发生药害,采果后全园喷一次50%退菌特800倍液。冷藏栽培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浸株5分钟。开花前还可使用粉锈宁,用25%可湿性粉剂,浓度为2000~3000倍液。
    标签: 栽培 孢子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