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褐腐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梨褐腐病是梨树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梨果近成熟期和贮藏期。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梨园的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种植梨树的经济效益。下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梨褐腐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梨褐腐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1、症状

受害果实初期为浅褐色软腐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几天可使全果腐烂。病果褐色,失水后,软而有韧性。后期围绕病斑中心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白色到灰褐色、2~3 mm大小的绒状菌丝团,这是褐腐病的特征。病果有一种特殊香味。多数脱落,少数也可挂在树上干缩成黑色僵果,贮藏期中病果呈现特殊的蓝黑色斑块。

2、病原鉴定

梨褐腐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gena)。子囊盘自僵果内菌核上生出,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子囊漏斗状,外部平滑,灰褐色,直径3~5 mm,盘梗长5~30 mm,色泽较浅,子囊无色,长圆筒形,内生8个孢子,侧丝棍棒形,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10~15)μm×(5~8)μm。有性阶段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无性阶段为仁果丛梗孢。病果表面产生绒球状霉丛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其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顶端串生念珠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1~31)μm×(8.5~17)μm。

3、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3.1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孢子在病果或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潜育期5~10 d。

3.2发病条件

在高温、高湿及挤压条件下,易造成大量伤口,病害迅速传播蔓延。褐腐病菌在0~35 ℃范围内均可扩展,最适发病温度为25 ℃,因此,该病不论在生长季节或贮藏期都能为害。果园积累有较多的病原,果实近成熟期又多雨潮湿是褐腐病流行的主要条件。不同品种对该病抗性不同,香麻梨、黄皮梨抗病性较强,金川雪梨、明月梨较易感病。果园管理差,水分供应失调,虫害严重,采摘时不注意造成机械伤多,均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梨褐腐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4、防治技术

该病的防治应在栽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搞好越冬期防治,尽可能减少初侵染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并结合药剂防治。

4.1加强果园管理

褐腐病是积年流行病害,及时清除菌源,就可以控制病害的流行。秋末采果后耕翻,清除病果,生长季节随时采摘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田间菌源。有条件者可行果实套袋。

4.2适时采收,减少伤口,防止贮藏期发病

贮藏前严格挑选、去掉各种病果、伤果、分级包装。运输时减少碰伤,贮藏期注意控制湿度,窑温保持在1~2 ℃,相对湿度90 %。定期检查,发现病果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4.3药剂防治

注重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在未发病前可适当喷洒一些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1︰0.7︰200波尔多液,是防治梨褐腐病的一种优良的保护剂,应掌握田间出现利于霜霉病菌侵染的条件而尚未发病前使用。根据天气条件,一般使用3~5次,每次间隔10~15 d,能收到很好的防病效果。花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 %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花后及果实成熟前喷1︰3︰(200~240)倍量式波尔多液、45 %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贮藏果库及果框、果箱等贮果用具要提前喷药消毒,然后用二氧化硫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20~25 g硫磺密闭熏蒸48 h;也可用1 %~2 %福尔马林或4 %漂白粉水溶液喷后熏蒸2~7 d。果实贮藏前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5 %特克多悬浮剂4000~5 000倍液浸果10 min,晾干后贮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