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寄主此虫属又翅目、瘿蚊科。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等各地枣产区。寄主有枣树、酸枣树。 危害与症状以幼虫吸食枣或酸枣嫩芽和嫩叶的汁液,并刺激叶肉组织,使受害叶向叶面纵卷呈筒状。被害部位由绿变为紫红,质硬发脆,不久变黑枯萎,1卷叶内常有数头乃至幼虫危害。 形态特征 1.成虫雌虫体长1.4~2.0mm;复眼黑色肾形;触角念珠状14节,黑色细长,各节近两端轮生刚毛;头部较小,头、胸灰黑色;腹背隆起黑褐色;胸背与腹部有3块黑褐色斑;全身密被灰黄色细毛;翅椭圆形,前缘毛细密而色暗;足细长3对,黄白色,腿节外侧的毛呈灰黑色,前足与中足等长,后足较长;腹面黄白、橙黄或橙红色,共8节,第15节背面有红褐色带,第9节延伸成一细长的产卵管,第8与9节间可以套缩。雄虫体型小于雌虫,体长1.0~1.3mm,腹节狭长9节。 2.卵白色微带黄,长椭圆开幕有,长径约0.3mm,短径约0.1mm,一端削尖,外被一层胶质,有光泽。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5~2.9mm,明状,乳白至淡黄色,体节明显,头小褐色,胸部具琥珀色胸叉1个。 4.蛹长1.0~1.9mm,略呈纺锤形。初化蛹乳白色,后渐变黄褐色。头顶具一对明显的刺。触角、足、翅芽均清晰。腹部8节。雌蛹足短,伸达第6节;雄蛹足长,达腹末。茧长1.5~2.0mm,椭圆形,灰白色或灰黄色丝质,外附土粒。 生活史及习性此虫在河北、河南、山东1年发生5~6代,以幼虫于树冠下土壤内做茧越冬,次年枣树菜动后开始上升于近地面的表土中另做茧化蛹。山东烟台一带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然后交尾产卵。第1~4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8月中旬出现第5代幼虫,9月上旬枣树新梢停止生长时,幼虫开始入土做茧越冬。卵期3~6天,幼虫历期8~13天,蛹期6~12天,成虫寿命1~3天。 幼虫越冬茧入土深度因土壤种类不同而异,黄土地多在离地面2~3cm处,砂土地则多在离地面1~2cm处,砂土地则在2~4cm处。夏季雨水多时,幼虫入土做茧化蛹的深度比春秋干旱时浅。 成虫羽化多于上午6~9时进行,少数可延至11时,下午羽化的极少。成虫羽化后不久即飞翔,多于离地面20cm以内。成虫喜阴暗,惧光,产卵多于夜间进行,卵产于枝端尚未开展的嫩叶上。单雌产卵量40~100粒不等。幼虫危害至老熟时,脱叶或随受害叶落地入土作茧化蛹。全年有5次以上明显的危害高峰。枣瘿蚊喜欢在树冠低矮、枝叶茂密的枣枝或丛生的酸枣上危害,树冠高大、零星种植或通风透光良好的枣树受害轻。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出土前于地面撒毒土或1.5%对硫磷粉剂,每株200g左右,然后轻耙地面,交药剂埋入土中,毒杀土表层的幼虫、蛹和出土成虫。 2.在幼虫发生危害期树上喷50%对硫磷乳油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