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猴(所有种)
仰鼻猴栖息于2000~3000高海拔地区,植食,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群居,有丰富的社群行为,有多种的喊叫声。生活环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孕期约200多天,5~7年性成熟。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捕杀,数量均稀少,均为濒危珍稀保护动物。由于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的川金丝猴,这一属的动物通常被称为金丝猴。
豹
豹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平均全长2米左右,健康体重为60~100千克,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豹保持平衡。亦是少数可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栖息于森林灌丛、热带雨林、山地、丘陵、平原、干旱地、湿地,甚至荒漠。
虎
虎是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由于人类的猎杀和野外栖息地碎片化,虎成为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目录濒危动物。
雪豹
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别称草豹、艾叶豹、荷叶豹等,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儒艮
儒艮别称海牛、人鱼、美人鱼等,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喜水质良好并有丰沛水生植物之海域,定时浮出海面换气。因雌性儒艮偶有怀抱幼崽于水面哺乳之习惯,故儒艮常被误认为“美人鱼”。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数量已极为稀少。
白鳍豚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别称白鱀、白旗、白鳍等,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穿山甲
穿山甲属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亚洲象
亚洲象别称印度象、大象、亚洲大象等,为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
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别称亚洲野驴、野驴、骞驴等,外形似骡,体型介于家驴和家马之间。典型荒漠动物,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具有极强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由于“好奇心”所致,常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遭到大量捕杀。分布于中亚及西亚各国,中国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