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别称旱龟、陆龟、塔西帕卡等,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草原半荒漠地区,常在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以野葱、蒲公英、木地肤、早熟禾、顶冰花等10多种植物的花果和肉质的叶为食,偶尔吃蜥蜴、甲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喜欢饮水,在饮水时常发出低沉的咯咯声。
鼋
鼋别称蓝团鱼、银鱼、绿团鱼等,以螺、蚬、蚌和鱼、虾等为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鳄蜥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
巨蜥
巨蜥别称五爪金龙、四脚蛇、鳞虫等,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的南部、海南等地,大部分为野生,广西的那坡县、宁明、靖西、龙州和凭祥等地皆产,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蟒
蟒为中国产最大的蛇,头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鳞片,腹鳞窄,尾短,肛孔两侧有爪状的角质物,为后肢痕迹,雄性更显著,头背有对称的大鳞片,吻鳞及前两枚上唇鳞具唇窝,尾下鳞大部为双行。体背及体侧有云豹状的大斑纹,头背黑色,顶部有一条黄褐色斑,眼后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黄白色。常以小麂、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与体重相等重或超过体重的动物。
扁吻鱼
扁吻鱼俗称新疆大头鱼,为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华鲟
中华鲟别称鲟鱼、鳇鲟、黄鲟等,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达氏鲟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别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等,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
白鲟
白鲟别称象鱼、象鼻鱼、箭鱼等,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