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幼苗,但也能为害成株。被害植株初期叶片尚呈青绿,仅叶色稍暗而无光泽,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起,一般不易察觉。然后病株叶色逐渐退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色干枯,叶基部发生淡褐色水渍状腐烂面,腐烂组织软化成奶酪状,病健部交界处呈深褐色。由于次生菌的入侵,使腐烂面发出臭味,经至全株枯死。
二、病原
关于本病的病原菌,一般认为有三种,包括两种病原真菌,即疫霉菌属和腐霉菌属,以及一种病原细菌,即欧氏杆菌属。
三、侵染循环
两种病原真菌可能在土壤中越冬,而病原细菌可能是由带菌昆虫从别处传染过来。病原菌从植株根茎交界处(根颈部位)幼嫩部侵入,引致发病,病部产生的病菌借雨水溅射而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
四、发生流行条件
1.高温多雨季节,特别是秋季定植后遇暴雨,往往发病较重。
2.土质黏重,或排水不良,容易渍水的园圃一般发病较重。
五、防治方法
1.本病在多雨季节,尤以种后不久多雨发生特别严重,所以种前必须注意选用壮苗,同时经过一定的干燥时期,然后下种。特别注意排水,并避免在低洼多湿地方种植。
2.病区植前要进行种苗处理,先剥去种苗基部几片叶片,然后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浸苗基部10分钟~15分钟,倒置晾干后,再行种植。
3.避免叶片基部受伤,在中耕除草时要小心。
4.合理施肥,勿偏施或过施氮肥。
5.开始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喷施或试用70%甲基托布律1000倍~1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每亩喷药量为125公斤左右),以防病害蔓延扩大。病苗则及时拔除烧毁。病穴的土壤要清除换上新泥,再撒施石灰消毒,然后补种好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