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俗称“知了”,是许多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以危害苹果梨、枣、杏、桃、山楂、板栗等,由于其体形较大、飞翔能力强及刺吸式取食方式的特点,一般的农药防治很难对其产生明显的防治效果,只能起到暂时的趋避作用。 根据蚱蝉的生活习性及出土羽化规律,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我们安排了两方面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1.缠塑料胶带于6月下旬在树干基部距地面30~40厘米处用塑料胶带缠裹一圈,胶带光滑面向外,同时对整个果园进行清理,首先是清除园中杂草,其次是切断一切除主干外树冠与地面联系的物体。在蚱蝉出土时期(6月下旬~8月上旬)每日傍晚开始对出土幼虫进行人工捕捉,每天19点至22点为蚱蝉幼虫上树期,蚱蝉爬到胶带处便爬不动,只需以手电逐行逐株检查胶带下方即可,捉起来较为简单。 由于采取了人工捕捉措施,虫口基数大大减少,因此秋季因蚱蝉产卵而枯死的枝条数由去年的81.2/树下降到今年的6.2/树,收到了极显著的效果。 2.剪除卵枝,消灭虫卵结合冬季修剪,将所有的卵枝剪除,然后集中烧毁,可以将蚱蝉的危害消除于萌芽之前,尽最大限度地减少虫源基数,经过几年这样的努力,可望将蚱蝉控制到危害程度以下。 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不错,可以不再为了防治蚱蝉而专门喷施农药。蚱蝉的幼虫可在地下生活3~15年,因此想在2~3年的时间内使得虫口量减少不大现实,但捕获的蚱蝉按按当地收购价0.1元/个计算,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除补偿为此而付出的劳动外,还可以抵顶一部分或全部的果园农药、肥料支出,这也是果农乐意接受这项技术的原因,但作为一项害虫防治措施,应坚持到果园中不再发现出土幼虫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