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即墨:光伏小镇的“阳光财富”
当光伏电站对于外界大部分民众而言,还是比较稀罕的事物时,对于山东省即墨市普东中心社区很多村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乡村的屋顶上、空地上、山头上,甚至菜地里到处遍布光伏电站。现在普东中心社区,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光伏小镇。除了光伏发电,即墨光伏产业园还出钱出技术出服务,只要你有项目,都可以来这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大家都能来这当农业创客。近日,笔者对太阳能小镇光伏产业园进行了探访。
图为光伏大棚。
农民承包大棚种蔬菜年入十万元
60多岁的孙大爷家里有10多亩农田,他将地全都租给了产业园,几个月前,孙大爷又承包了产业园的一个光伏大棚种蔬菜,只要管理得当,一个大棚年收入达10万余元,他也成了时下流行的“农业创客”。
在产业园工作人员口中的这个孙大爷全名孙允堂,是光伏发电产业园附近村的村民。孙大爷把自己的地租给了产业园,又在大棚里干活,这样就挣了双份钱。
据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孙大爷这个村有500多亩地的大棚,一年发电量就有1300万度,根据国家光伏新政策,这些电全部进入国家电网,一年下来,企业能挣1500多万元。
据了解,这个“农业创客”孵化器位于即墨大沽河流域光伏农业园区,整个平台占地9000亩,拥有100多个光伏大棚,由青岛昌盛日电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城市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
像孙允堂一样,普东有100多位农民租了光伏大棚,加入到创客行列中,他们也成为“农业+光伏”这个模式下新生态圈中的一环。有种蘑菇的,有搞茶叶的,在家门口种地,既有企业提供地,还有人提供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农产品宣传,这里的老农民成了新创客。
大学生放弃国企来当农业创客
小屋掩映在森林里,龙猫草地上穿梭,少女在湖边静静漫步……童话故事一样浪漫的场景,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瓶子里,等你带回家。这就是“85后”青年周子靖在光伏小镇搞的新农业项目。
在位于普东中心社区华盛太阳能农庄的微景观工坊,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忙碌着。这个由周子靖带领的7人创业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其中许多还是青岛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
据了解,创客周子靖2008年大学毕业后顺利就职于某知名央企山东分公司。这份让大多数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他却提不起兴趣。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子靖在网上接触到国外“家庭园艺”、“闷养植物”,他对这一新兴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呢?”周子靖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并逐步着手产品设计工作。2013年1月份,周子靖从公司辞职,全力开始准备创业,借助昌盛日电企业孵化器平台,在太阳能光伏大棚中建起了名叫“微自然”的微景观工坊,订做、销售由绿色植物和摆件创意布景的微景观,并构建了线上线下协同营销体系,在最开始的短短6个月,营业额已突破50万元。
村民用电方便,还能增加收入
梁家荒村是即墨普东中心社区一个不大的村落,村子居民不足百户,从2014年开始,村子里房顶都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发电量现在不仅可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多余的电力还可以送入国家电网卖钱。
如今走进梁家荒村,村里使用的路灯都是太阳能供电的,这样的路灯在村里有200多盏。每家每户的屋顶或者平台上都有几块太阳能发电装置。
3月21日,在村子里一农户家中,笔者一进门看到农户家里正开着空调取暖,这在以往的农民家中是很少能看到的,男主人告诉笔者,“以前都觉得用电挺贵的,不舍得用空调,我家加装了几块太阳能板,现在电都用不完,我们在用电上也大方起来了,天凉的时候可以开空调提提屋里的温度。”据村民介绍,现在村里的太阳能发电在采光较好的季节,能满足家里的基本用电需求,一年下来节省了一笔不小的电费开支。
太阳能发电除了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附近的太阳能小镇的迅速发展也为梁家荒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子旁边建起了光伏农业示范项目“华盛太阳能农庄”,如今不少村民都穿上印有“华盛绿能”字样的工作服,在家门口就成为了农庄的“工人”,有村民在农庄当上了“电工”,也有村民成了大棚管理人员,农庄负责人告诉笔者,“农庄现在运营着大量的光伏大棚,大棚里的作物种植管理都需要大量工人,现在我们一个农庄就解决了梁家荒村的就业问题,还从周围村子里招了不少村民。”任波刘金德邓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