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题:泥土里的春耕新事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 吕庆福 陈健
春耕时节,记者行走在川西平原春意盎然的田野里,耳闻目睹许多厚待土地的新鲜事,一度营养流失、身子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大小王之“争”
“你小子仗着是大学生,就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在广汉市兴隆镇鸹林村16组的一片稻田里,怒气未消的老王指着蹲在地里的儿子小王说。
老王王道荣是鸹林村以勤劳著名的种植养殖大户。小王王周通是西华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现与父亲一起搞种植养殖业。父子两正“争吵”是否从养殖场铺设沼液管道到地里。
老王既搞规模养殖,又包地120亩种水稻。过去二者互不搭界,今年在广汉市农业局的帮助下,老王把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密封发酵腐熟,作为种植水稻的肥料。但如何把肥料运到地里,老王坚持用人工操作的老方法,甚至打定主意“实在不行,就省下人工费买化肥。”小王则算账说:“如果以5年作为一个投资周期,老式方法效率、效益都低,用化肥更不可取,放着有机肥不用去买化肥,既造成浪费又不环保。”
最终,老王妥协了。但是,小王又“得寸进尺”,要老王推迟农作物申请有机认证。这下老王火了,他告诉记者:“我这冤家儿子,专跟我作对。他常念叨,要我当什么新型农民,这回我真要当新型农民,搞农作物有机认证,他却又跳出来反对了!”
这时,小王从地里站起来缓缓地说:“现在虽然用的是农家肥,农药也打得少,但过去多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一两年内难以消除。”他认为要再养两年地,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再申报,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有机农产品。
经小王这一说,老王不开腔了,脸上露出了认可的微笑。
“粪涌钱进”的“粪串串”
在邛崃市宝林镇红颜村,记者碰到代正章和王帮云正在指挥四五辆运粪车往地垄里输送粪液。
他们二人是“发小”,早些年各自外出打工,一年除去吃住开销,带回家也就两三万元净收入。为了照顾父母,代正章前两年返乡。“回来后发现,过去一些粮串串、猪串串竟然改行做了粪串串。我先给人家开了半年运粪车,感到真能挣钱,就叫回王帮云一起成立了云正抽粪合作社。去年我俩各赚了10来万元,又能就近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串串”在四川话里俗指从事贩运、转运的中间人。过去被人看不起的掏粪工,现在以“粪串串”的形象一出现,却成了香饽饽。
代正章说,用沼粪浇灌的田地,柑橘成熟晚品质好,猕猴桃糖分能从8%提高到12%,蔬菜提前几天上市而味道更好,稻谷的品质也明显提升。他给记者算账说,政府的绿箱补贴是他们能赚钱的保障:目前合作社有运粪车10辆,一辆车购置费8万元,政府给补贴2万元;送一立方米农家肥种植户给30元,其中政府给补贴8元,一台车一年运粪6000吨,除去运营成本能挣七八万元呢!“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名叫‘粪涌钱进’的微信群,养殖户在群里说一声,我们便免费把畜禽粪便拉走,有偿为种植户浇地。”王帮云说。
邛崃市农林局局长陈汉云介绍,目前,邛崃市的沼粪合作社达19个,从业人员200余人,运粪车150多辆,每年转运沼肥90万立方米,加上大型养殖场就近衔接种植基地利用、散户自用,基本可消化全市150万头生猪的粪便。
蚯蚓与“测土神器”
当记者来到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的一片田地时,几个村民正蹲在地里刨着什么东西,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捧着一捧泥土对另外两个村民说:“你们看,现在是21条,春节前是15条,增加了6条,土也疏松多了。”这时,一条蚯蚓从她的指缝里爬了出来。
这位中年妇女就是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原来她们是在查看土壤肥力,为即将开始的草莓种植做准备。
行走在蒲江田野,不少干部群众提起种植必谈土质。蒲江县农林局局长周燕武道出了个中原委:蒲江县从2014年10月始启动耕地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组建起2.5亿元的耕地质量提升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各界力量搭建养土肥田、生物防控、高效农机、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等五个工程。
在离两河村不远的一块地里,记者见到一根电线杆上没有电线,却背着测量仪、定位器、光伏板、传感箱等多款“神器”,原来这是土壤环境大数据检测系统的前端采集器,通过无线网络即可将数据传到后台系统。“将这些实时监测数据与全县各村的土壤样品进行比对分析后,就能针对性地对某一块地的质量提升进行调控操作。”周燕武说。
负责大数据分析的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土壤有机质要提升0.1个百分点,自然休耕下需要79年;用普通有机肥,每亩投1.5吨需2年;用精准调配的生物腐植酸,每亩投0.3吨至0.5吨只需1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