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模式让犄角旮旯闲散地变“聚宝盆”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原标题:别小看了这犄角旮旯的闲散地

  5月18日,在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董家村,原本经常发生在大田里的农忙场景,正在村内的各处“犄角旮旯闲散地”里上演。“你看,这上面种的是绿化苗木,下面穿插种植了大蒜、葱和朝天椒,那边还有30多亩坑塘种了旱藕。”村党支部书记董玉民兴奋地向记者念叨着。

  原来,这就是董家村今年开始发展的“边角经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出村内及周边闲散土地、空宅基地等资源110多亩,引进苗木绿化公司,采用“集体+企业+贫困户”的模式经营,所得收益按照3∶5∶2的比例分红。“今年第一年,收入可能少点儿,但保守估计也能到5万元。”董玉民说,“等过两年绿化苗木见效益了,收入还要高不少呢。”

  董家村的“边角经济”,只是临邑县的一个缩影。临邑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贫困村利用村内房前屋后、沟渠路旁、闲散荒片等边角资源做文章,通过市场化运营,将这些长期被忽视的资产和资源有效盘活,走出了一条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同步推进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加、贫困户脱贫和村居环境美化的“多赢”。

  到目前,临邑县68个扶贫重点村,已有59个村对村内边角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整理出可利用土地2510多亩,预计可实现年收益39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3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

  让犄角旮旯变身“聚宝盆”

  这几年,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山东农村工作的两项重点,而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是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贫困村多数没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村庄基础条件差,村集体没有收入。

  宿安乡邢仙龙村率先趟出了路子。这个村98户中有12户是贫困户,且因地势高,灌溉用水困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思想碰撞,决定结合该村村内街道、胡同较宽,闲散地较多的实际,在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的闲散地块上做文章。

  经过发动,到2016年4月,该村清理出可利用道路5条、闲散地13.2亩,确定了“在道路两侧建葡萄园,前两年实施葡萄、紫薯、大蒜间作,葡萄进入盛果期后就光种葡萄;在村北闲散地上利用项目资金建大棚,贫困户人人占股”的发展思路。“2016年紫薯收入1.5万元,大棚承包费收入2.7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1500元。”宿安乡农办主任李义营说。

  尝到甜头的邢仙龙村,又将村西一处盐碱低洼地改造成池塘养殖淡水鱼,并利用挖出的土方新建了一处假山公园,种上了垂柳和樱桃。如今的村庄,没有闲地,处处生金。而且由于规划建设到位,村子干净漂亮多了。

  2

  多种模式做活“边角经济”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村庄路坎壕边的空地、废坑塘、废宅基地、荒片等越来越多,这些资源长期闲置,而且成了村内“脏乱差”集中的地方。邢仙龙村的做法,让犄角旮旯闲散地变成了“聚宝盆”。对此,临邑县总结提炼邢仙龙村经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推广这一做法。

  邢仙龙村发展“边角经济”,采用的是“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村集体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文章开头提到的董家村,则是采取“集体+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集体整合土地资源,企业进驻唱主角,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而在孟寺镇枣园村,记者又看到了“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

  今年一开春,枣园村便开始整合闲散地,并对村内的废弃房屋、猪圈、占道车库等进行了拆除,共整理出可利用土地104亩,坑塘改鱼塘8亩。这些闲散地采取土豆与地瓜轮种、蔬菜与果木间作、养鱼种藕三种种养模式。在利益分配上,采取“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按照2∶2∶2∶4的比例进行分红。

  同枣园村一样,周边营子、马保等5个重点贫困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闲散地整治,6个村累计整合闲散土地377亩、水面62亩。同时,6个贫困村以点串线,带动沿线羊栏、刘钟楼等非贫困村“边角经济”发展,形成了孟寺镇“边角经济带动带”。

  从“一村”到“一片”,参与的村庄越多,整理出来的闲散资源就越多,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越多。对此,临邑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资源特点,引进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推进种养结合,并向生态休闲等领域延伸,着力放大“边角经济”带动效应。

  3

  变废为宝催生“四大效应”

  临邑东部的4个乡镇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缺乏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全县68个省级贫困村这里占了37个。“发展边角经济促脱贫,有收入后年底分红,让贫困户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县扶贫办主任马太廷满怀信心地说,“年底,这37个村1470贫困户都有望借助边角经济摆脱苦日子,过上新生活。”

  发展“边角经济”,实现“变废为宝”,不仅换来了贫困户的增收,还催生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改善村庄环境、锻炼干部队伍等多种效应。

  带出村级增收新路子。在发展“边角经济”过程中,不仅各村内的闲置资源实现了有效利用,扶贫项目也实现了有效落地,村集体通过统一经营、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等方式,都能为村集体留下稳定的收入来源。

  带出干净整洁新村貌。采访过程中,农民普遍表达了一个明显的感受:过去沿街臭烘烘的牲畜圈没有了,七高八低的残垣消失了,犄角旮旯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道路,错落有致的经济作物、绿化苗木等。县文明办副主任王世峰说:“原来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不小、见效不大。现在发展‘边角经济’,环境好了,农民的文明意识也提高了。”

  带出实干奋进新班子。村干部对闲散资源整合过程中,先带头清理自己“一户一宅”之外的宅基地、闲散地,给群众做出榜样。资源清理后,还要制定规划、引进社会力量、对接市场,村班子得到了有效历练,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标签: 闲散 边角 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