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推进山楂产业转型发展纪实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捧一束红彤彤的山楂,任那鲜艳的色泽闪耀了眼睛,任那诱人的果香在指缝间流淌。这个10多年前无人问津的小果子,如今成为京津人的抢手货,每公斤最高卖到了30元。如今,兴隆县山楂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18万吨。

兴隆县推进山楂产业转型发展纪实

捧一束红彤彤的山楂,任那鲜艳的色泽闪耀了眼睛,任那诱人的果香在指缝间流淌。谁又能想到,这个10多年前无人问津的小果子,如今成为京津人的抢手货,每公斤最高卖到了30元。如今,兴隆县山楂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18万吨,居全国县级第一。山楂树又成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摇钱树”曾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伤心树”

兴隆县地处燕山南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具有发展山楂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上个世纪80年代,兴隆县提出了“三年大育,五年大栽,实现大地一片红”的口号,大力发展山楂产业。到1990年,全县山楂面积达到12万亩、840万株,总产量占河北省的64%,承德市的80%。

小山楂确实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最贵的时候,1公斤山楂曾卖到4元钱。但由于管理粗放,兴隆山楂树体严重超高,一般高度在5—7 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采摘山楂时,不是摇树就是用竹竿往下打,造成果品品质下降,不易储藏,烂果率达到40%;再加上山楂深加工没有跟上,致使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兴隆山楂的价钱一落千丈,最低时只卖到几分钱一公斤。“摇钱树”变成了“伤心树”。

“那时候,山楂4分钱1公斤都不好卖,采摘还不够工钱,好多山楂都烂在树下了。”上石洞村党支部书记马长友告诉我们,伤心的果农有的大片砍倒了山楂树,他家当时就砍了103棵。据统计,当年全县砍掉了240万株山楂树,到1998年底,全县山楂面积缩减为8万亩、600万株。

政策支持,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面对困境,兴隆县的决策者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论证后认为:在新一轮区域分工合作与竞争中,生态素质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质量和速度新的关键因素。就全县而言,生态资源是兴隆最重要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兴隆最大的优势。兴隆发展山楂产业的优势没有变,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才能实现山楂产业二次“腾飞”。

为此,他们抓住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机遇,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大项目,着力扩大山楂种植面积。同时,在政策制定上,强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群众造林栽果的积极性。经过不懈努力,兴隆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76%,位居华北地区县级第一位,林果面积达到 86万亩,人均果树达到200株,其中山楂、板栗产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位。为此,兴隆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等多项桂冠,成为华北最绿、生态最好的地方,被誉为京津及华北“天然氧吧”和“华北之肺”。2014年,兴隆县被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联合评定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并被列为“美丽中国国土气候旅居名片”之一。

兴隆县推进山楂产业转型发展纪实从“竿打”到“手摘”,科技创新使山楂身价倍增

走进兴隆县南天门乡石庙子村,山楂种植带头人于长国正在给果农现场传授山楂夏季管理技术。于长国有着多年的山楂种植经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引进山楂新品种,研究改良种植技术,并指导其他村民种植山楂。为了提高山楂品质,他从山东引进了“歪把红”,经过几年的嫁接、改良,“歪把红”取代了本地的 “铁山楂”。目前,于长国家中的15亩地都种了山楂,产量每亩在1500公斤左右。除了“歪把红”外,他还接连引进了“大旺”、“红棉球”等新品种,种出的山楂核小肉厚,耐储性好,广受客户好评,各地客商都来抢着进货。

于长国的经历只是兴隆山楂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重振山楂产业,兴隆县以省林科院、河北农大、昌黎果树研究所等林果方面的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林果技术研发推广中心,配备1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落头开心,矮化扶壮”的山楂标准化管理技术,着力提升果品质量,平均亩产由1500公斤左右提高到3000公斤,优质果率达到了95%以上。

开通网上交易平台,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即时“链接”

来到位于雾灵山乡北水泉村的“你我他合作社”时,理事长史恩来正在与来自天津的客商洽谈业务,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双方达成了订购意向,天津客商从“你我他合作社”订购了7000吨的山楂。

“我们每年都有5000吨的山楂销售量,今年新建了冷库后,储藏能力由1500吨提升到了2500吨。”史恩来说,“合作社与北京汇源、大连海生、天津格瑞等十几家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联系,并且在企业中有较重的话语权,在山楂定价等方面绝不会让百姓吃亏。”

“有储藏能力,有销售能力,才能把百姓种的果卖个好价钱。”目前,“你我他合作社”登记会员达400余人,成为了周边省份规模最大的山楂专业合作社。

在山楂产业发展过程中,兴隆县坚持从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经纪人队伍等关键环节入手,努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山楂及其加工产品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共培育建立了果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5个,发展各类合作和中介组织41个,农民经纪人达8000多人。

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以及传统交易渠道复杂、环节繁多、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兴隆县在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的支持下,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合作开发建成了河北省首家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中国山里红网》,网站上线两年的时间,在线交易额便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带动全县4万多农户、10万余农民实现增收,人均增收达1500元,走出一条“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电子商务”的县域农产品销售新模式。

兴隆县推进山楂产业转型发展纪实发展生态产业,让红色山楂裂变出“生态红利”

“这里的夏天太凉快了,白天看花赏果,喘气能闻到青草香,晚上睡觉不用空调比用空调还舒服。”“在天津买个卫生间的钱,在这里就能买一套房……”来自天津的李女士说起该县楚榆沟村的好处,滔滔不绝。

楚榆沟村位于该县平安堡镇,上个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原天津光明农具厂曾在此落户,许多天津人在这里工作多年,对楚榆沟感情深厚。村里因势利导,投资 4200万元开发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旅游商品房。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也深深吸引着他们,退休后回到故地购置小户型房产,在夏秋季节前来避暑一直是他们的梦想,许多人更是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前来购房。据统计,不到两年时间,楚榆沟增加了400多户外来人,当地人都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天津村”。

随着村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北京人也慕名而来,河北画之都创作基地也应运建成,艺术院校的师生可来此作画写生。楚榆沟一下子增加了1000多的“常住人口”。

在兴隆,像楚榆沟村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全县已建成特色旅游景区有6个,度假村15家,乡村旅游农家院发展到500家,年接待游客达到1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38亿元。如今,生态经济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已经成为推动兴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产业。

    标签: 山楂 产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