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棉花种植户何以能“双稳”?

时间:2023-12-29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年来,在全国植棉成本高收益低,棉花生产面积下滑严重的严峻形势下,我省棉花生产却连续实现了“双稳”。来自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棉花面积稳定在70万亩,亩产纯收入逾1000多元,两大指标均位居全国前茅。

江西棉花种植户何以能“双稳”?

江西省棉花在科技原创能力低、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农田基础设施差的情况下,棉花生产缘何能取得“双稳”的佳绩?在采访中,众多棉农认为省棉花研究所功不可没。近年来,省棉花研究所围绕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棉花科技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棉花生产产生间接经济效益10亿元,全省棉农年增收1500万元。

根据市场需要立项——将科技创新与推动棉花增产、棉农增收紧密“捆绑”

夏阳下,记者驱车来到湖口县武山镇五里村,棉农刘平生正在自家的棉田里给播种不久的棉苗施肥。刘平生指着棉苗高兴地说:“这是省棉花研究所示范推广的‘百亩千斤籽棉’,去年,我家2亩棉田籽棉每亩收了1040斤,亩均纯收入达1450元,比周边非示范区亩均多增收510元。”近年来,省棉花研究所与湖口县联合攻关“百亩千斤籽棉”科研项目,在武山镇打造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百亩千斤籽棉”核心区,年籽棉单产年均逾1014斤,创下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大棉区百亩棉花种植籽棉亩产超千斤的最高纪录。

我省是全国优质棉优势产区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如何多出科技成果,加快棉花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省棉花研究所所长陈宜说:“推进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根据市场需要立项,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动能。”近年来,省棉花研究所围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每年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棉花科研项目,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0项,努力解决全省棉区棉花生产中高产与优质、高产与节本、产量与效益等不协调问题。

为增加棉农收入,省棉花研究所研究成功了棉花套间玉米、大豆、大蒜、连作马铃薯、油菜等新技术,开创了江西棉区乃至长江流域棉区种植新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棉花和粮食、蔬菜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城市荣塘镇吉塘村几名农民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的20亩棉花马铃薯连作轻简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平均马铃薯单产达1050公斤,亩纯收入逾2700元,比冬种油菜增加2200元。

以化解棉花库存,降低成本为牵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西棉花种植户何以能“双稳”?

以供给侧改革为牵引,让科技成果转化这颗种子发芽,直至落地生根。

省棉花研究所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围绕化解棉花库存,降低成本,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彭泽县芙蓉镇芙蓉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在60亩棉田试验示范推广“早熟棉油后直播栽培技术”,籽棉亩产达297公斤,皮棉亩产逾118公斤,比没实施这项技术的棉田亩增产2.5%,每亩节本增效400多元。今年,全村500多亩棉田全都推广应用了“早熟棉油后直播栽培技术”。

只要把目光投射到全省棉区,便可以清楚看到省棉花研究所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中开花结果的亮点。省棉花研究所将优质高产新品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植保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在全省棉区大面积推广。为让“百亩千斤籽棉”这项技术在全省推广,省棉花研究所在湖口、彭泽、九江、都昌、永修等县开展了“百亩千斤籽棉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6个万亩示范基地,平均年亩产籽棉提高到300公斤以上。

谋定而后动,上下同欲,才能激发科技人员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动力。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省棉花研究所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政策做保障,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上吃上“定心丸”,从而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今年,他们制定了“鼓励科技人员参与转让、开发推广工作,有效转让的科研成果所获得的纯收入,40%提作为科研成果有关人员奖金”,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今年,省棉花研究所将赣棉杂1号、赣棉杂109等棉花新品种推向市场,赣棉杂1号累计推广面积达570万亩以上,赣棉杂109累计推广面积17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