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防治的特点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一)传染来源广泛  1、养蚕过程中的传染源:养蚕过程中的病死蚕、蛹、蛾及其带病蚕粪、蚕沙、旧蔟、烂茧是严重的蚕病传染源。  2、与野外昆虫的交叉感染,患病野外昆虫、虫尸、虫粪污染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另一传染源。  3、养蚕环境的病原积累和毒物污染。  (二)饲养管理不善,蚕儿体质虚弱容易患病  1.不重视消毒,马虎从事;或只重视春蚕消毒,忽视夏秋蚕消毒;只重视养蚕前消毒,忽视蚕期中或蚕期结束后的消毒;或只重视消毒,忽视防病。  2.饲养管理不善,养蚕粗放。在养蚕过程中不重视眠起处理,不注意提青分批,或给桑不匀等人为造成弱小蚕,削弱蚕儿体质而容易患病。有的习惯用手除沙,操作粗放,使蚕受伤,增加蚕儿患核型多角体病和败血病的机会。  3、养蚕设施跟不上,生产中往往出现计划不周,桑蚕比例失衡,或养蚕设备不足,蚕儿过密;大小蚕同室饲养,大小蚕具混用;或桑叶贮于蚕室中;或蚕期过密,养蚕批次间没有充分时间清洗消毒。  (三)叶质不良,导致蚕儿体质虚弱或中毒,降低抗病力  1、桑园管理不良,或偏施氮肥,使叶质低下。  2、肥丰水足桑园,或夏季桑树徒长,叶质不够成熟,含水分过高,糖份和蛋白质偏少,蚕儿长时间食下后,体质虚弱而发病。  3、桑树受大气污染,蚕儿食下后造成慢性中毒,重则中毒死亡,轻者发育不良,抗病力低下。  (四)养蚕药品质量不良或使用不当  (五)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成为一些主要蚕病的重要诱因蚕能正常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15℃以下和30℃以上都是过激温度,容易诱发蚕病。4-5龄期的适温为22-24℃,相对湿度为70-75%。生产实践中夏秋气温往往高达33-35℃,影响蚕的生理机能和抗病力的下降。大蚕食桑多,体内水分积累多,体表面积相对比小蚕少,散热困难,因此,大蚕期遇高温,更容易诱发各种蚕病,如质型多角体病、浓核病、病毒性软化病等。而高温高湿的环境更利于一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导致环境病原密度增大,增加蚕儿感染的机会。
    标签: 养蚕 消毒 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