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健康动物肠道的常在菌;但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差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的发生。1发病情况2003年2月,铁岭市某鹿场有6只体况良好的幼鹿突然发病,第2天就有1只死亡,在及时确诊和工作人员的对症治疗下,再没有病死现象,并于1周后全部康复。本病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2临床症状本次发病病例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病例发病突然,发病后食欲废绝,排出糨糊样粪便,最后出现血便;慢性病例精神常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少或不食,口渴,先排出松软便,后排出稀便,有的还带有血便。3剖检变化将病死鹿进行剖检,见肝脏肿大,真胃黏膜有出血点,大肠和小肠均暗红、充血,肠内容物发红,直肠充血严重。根据临床症状及临床经验,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为了进一步确诊,又进行了以下试验。4实验室诊断4.1染色、镜检无菌采取心、肝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4.2细菌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以无菌方式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观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表面湿润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粉红色;在鲜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产生溶血现象。分别取3种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为同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即溶血性大肠杆菌)。4.3生化试验取上述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别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均发酵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分解尿素;MR试验阳性;吲哚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H2S。由此,确定该菌为溶血性大肠杆菌。4.4药敏试验为了及时准确地治疗该病,在初诊后立即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最敏感,对氯霉素、链霉素、痢特灵、红霉素、增效磺胺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5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鹿采用庆大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连用3~5天,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再没有复发。6小结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而溶血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更强,各年龄的鹿都可感染,尤以幼鹿易感性更高,死亡率也很高。据调查,该病夏季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而且体况好的先发病。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饲料、饮水要保持清洁。另外,在本病多发季节,可对膘情过好的鹿适当控制增重;同时要注意观察鹿群,一旦有精神状态异常等变化,立即进行隔离观察饲养,以便对症治疗,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