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肝片吸虫病防治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肝片吸虫病也叫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鹿的肝脏和胆管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以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并伴有全身中毒与营养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成虫体长20-30毫米,宽8-10毫米,柳叶状,新鲜虫体呈棕红色,虫体前端有三角形头锥,口吸盘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位于腹面肩部水平线的中央。肝片吸虫为雌雄同体。[生活史]:寄生在鹿等动物肝脏胆管内的肝片吸虫,繁殖能力很强。产出的虫卵随胆汁流入肠道,和粪便混在一起,被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虫卵经10-15日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当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时,便主动钻入螺体内,于螺的淋巴间隙内发育成胞蚴,继而变为雷蚴,后经35-40日变成许多尾蚴。最后尾蚴钻出螺体,游于水中,脱掉尾巴,以囊腺分泌物将其体部覆盖,黏附于水草茎叶上或游浮在水中,形成囊蚴。当鹿等动物采食具感染力的囊蚴污染的水草或饮用污染的水时,便可发生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肝片吸虫病的流行常受自然因素影响,一般多雨的年份流行严重。因为雨水多有利于螺繁殖和虫卵孵化,虫卵在水中可存活5.5个月,在25-30℃条件下仅需10-15日即可孵出毛蚴。囊蚴很小,但抵抗力很强,26℃左右的水温中能存活3个月以上。带有囊蚴的植物与水被鹿采食后约半小时,幼虫即在寄生的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经不同途径进入肝脏。从囊蚴发育为成虫仍需2-4个月,鹿感染后3-4个月左右,在其粪便中即可发现虫卵,成虫在鹿体内可存活数年。病鹿和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同时,外界环境温度、水和椎实螺也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病易在地势低洼、沼泽地带流行。多雨温暖的秋季感染较严重,潮湿的年份则发生于夏秋两季。[症状]: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为贫血、腹水、胸水、脂肪变性。胆管受虫体及其产生毒素的刺激而发生慢性炎症与肥厚,若切开则见管壁扩张、肥厚。胆管内充满黏稠的胆汁和虫体。外观肝表面凸凹不平。寄生数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寄生数量较多时,则表现为精神不振,贫血、消瘦,被毛粗乱,眼睑、下颌、胸下、腹下水肿,反刍缓慢,初期拉稀与便秘交替,后期则粪稀如水,呈黑褐色。肝脏肿大,触诊有痛感,有时有黄疸,严重时因极度瘦弱而死亡。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鹿的营养状况、年龄及感染后的饲养管理条件等。一般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两种。1、急性型:仔鹿多发,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黄疸,迅速贫血和出现神经症状等。一般3-5日死亡。2、慢性型:最为常见。患鹿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瘤胃蠕动弱及反复出现前胃驰缓。营养障碍、贫血,颌下、胸前和腹下水肿,腹泻。严重感染时,孕鹿往往发生流产。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而坚硬,胆管高度扩张,管壁显著增厚、粗糙,切开流出污秽的棕绿色液体和大量成虫。肺部有钙化的硬结节,内含暗褐色半液状物质和虫体。[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剖检病变并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预防]:⑴定期驱虫:因肝片吸虫病常发生于10月份至第二年5月份,所以流行区对放牧鹿群实行春、秋两次驱虫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⑵切断传播途径:鹿的粪便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变低洼牧地或沼泽地为干旱地,以破坏虫卵的发育条件及椎实螺的生存条件,有条件的鹿场,可将晒干的饲草贮藏6个月后再用。⑶加强饲养管理:新建鹿场时,尽可能选择地势高的场所,不要在低洼、沼泽地等放牧鹿群,并注意饮水卫生。[治疗]:对本病可用下列药物治疗:⑴硝氯酚(拜耳9015):按3-4毫克/千克体重口服;针剂,按0.5-1.0毫克/千克体重,深部肌肉注射。⑵丙硫咪唑:按20-3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不仅对成虫有效,而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疗效。⑶三氯苯唑:又称肝蛭净。仔鹿按10-12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效。⑷硫双二氯酚(别丁):按40-60毫克/千克体重,配成悬浮液,一次口服。用药后可出现短时间的拉稀、减食现象,但可自行恢复。⑸联氨酚噻:按70-1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吸虫的幼虫效果极好,治疗剂量对怀孕母鹿无不良影响。⑹磺醚柳胺:按1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或幼虫的效果都很好。
    标签: 吸虫 成虫 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