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在地下钻洞,疏松土壤,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更好地深入泥土中,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一条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转一英亩中的20-40吨泥土。据调查我国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15万~18万条蚯蚓,掘地性的蚯蚓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非常有益于改良土壤质量,恢复和保持土壤生态平衡,这是第一。
第二,杂食性的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分解形成粪便,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能很好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有机肥料,供植物等利用。同时人的活动也给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来源,比如食物。
第三,蚯蚓虽然不起眼,但是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非常高。据实验,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以吞食40吨垃圾,如果处理一户普通家庭的垃圾,只要饲养2000条蚯蚓就足够了。蚯蚓可谓是忠实的“环境卫士”。因此,专业学术论文在谈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将它比喻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这足以说明它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另外,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不仅可以作为鸡、鸭等家禽的饲料,还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二、当前海南滥捕蚯蚓状况恶劣和隐患严重近年来在我省多处农村地区,受利益驱使,一些村民把从农田、坡地里捕杀蚯蚓当成增加 “创收”。据报道在海南某些市县村民一年能电捕上万吨活蚯蚓,捕杀蚯蚓已经成为村民的“产业”。某些地区蚯蚓产业已经持续20多年,每年干蚯蚓产量几千吨,在这期间,究竟有多少蚯蚓被屠宰加工?事实上,在当前因捕杀蚯蚓造成的影响农民怨声载道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地区的当地农民自发保护自家农田的蚯蚓免遭捕杀而引发斗殴事件。因此,过度捕捉蚯蚓会给当地的土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的平衡,长期下去必定会给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对整个地区的生态造成毁坏也是必然的。
三、关于加强蚯蚓保护和蚯蚓产业发展的建议由于蚯蚓可加工成蛋白质饲料,蚯蚓的粪便还是优良的有机肥料,蚯蚓可制成药品,还可作为罐头、食品、化妆品等的原料,这使蚯蚓价值不断升高,鲜活蚯蚓每吨的价格已超1万元,蒸干蚯蚓每吨可达到20万元以上,因此,如何在加强对蚯蚓保护的同时科学引导发展蚯蚓产业应当合理结合。具体建议如下:
(一) 明确政府对蚯蚓保护的职能分工,促进蚯蚓保护
我省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规定,明确政府对蚯蚓保护的职能,加大对捕杀蚯蚓行为的禁止和严厉打击。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百姓对蚯蚓的生态系统作用和自觉保护意识
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明白捕杀蚯蚓就是破坏地力,影响生产,减少收入;加强百姓了解蚯蚓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和增强自觉参与保护蚯蚓意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要为了眼前小利砸了真正的“饭碗”。
(三)政府加大对蚯蚓产业的扶持力度
蚯蚓市场上有需求,充分利用海南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农民的热情,可以通过帮助农民走养殖蚯蚓致富之路。建议政府推广养殖技术、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等。技术是蚯蚓饲养过程中的难题,通过养殖技术引进解决一个适宜本地蚯蚓生长的环境。政府将相应的养殖技术提供给农户,适当引导,将捕杀行为变成养殖行为。
同时,建设养殖蚯蚓示范企业,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发挥蚯蚓的多样性作用:养殖致富,禽畜饲料,分解有机垃圾。如果政府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扶持下游加工企业,把蚯蚓的价值利用起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海南的蚯蚓养殖一定可以做起来。
农村捕杀蚯蚓形成“产业链”,不应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而应该为之脸红、痛心、羞愧。任何打破生态平衡的做法,终究会受到惩罚的。建设生态省一直是海南的追求目标,也是海南叫响全国的金字招牌,捕杀蚯蚓虽然没有像乱砍滥伐般的直接痛感,但它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我们不可低估。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被大范围捕杀,破坏了土壤系统的生态平衡,将殃及系统内的其他生物,也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最终会与我们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