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成蛙封沟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编辑:Georg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封沟养殖,就是利用自然条件,人工放流、自然生长的养殖生产。即根据林蛙的生态、生活习性及繁殖、发育特性,选择地形、植被、水源、气候等条件适宜林蛙栖息的场所,人工放养亲蛙、蝌蚪或移植受精卵团等,同时在沟内人工辅以必要的生产设施,实行人工繁育苗种等配套生产,放流后使之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生长,长成后进行回捕的生产方式。    封沟养殖的规模(封沟面积),要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人力物力条件、技术保证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小的可几十亩,大的可几百亩,甚至几千亩不等。封沟养殖的优点是:技术难度小,易操作,投资小,饵料好解决,可结合承包荒山、荒地进行生产。但缺点是看管较困难,易逃逸,回捕率低。尽管如此,从一些封沟养殖户的实例来看,凡养殖成功的养殖户,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少则年收入几千元,多则年收入几万元。    (一)封沟养殖场地的选择    1、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林蛙活动和生存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湿度、温度、食物丰度(昆虫密度)和日照强度等。因此,封沟养殖林蛙最好是在降雨较多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应选择三面是山,中间有充足的水源――河流、水塘、小溪等的山沟。整个山沟的林地植被及水源周围的草地植被茂密,植被丛中各种昆虫密度大,无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这是理想的养殖场地。    山沟走向,以南北走向或东南及西北走向的“口袋沟”为最好。这样走向的山沟,沟内温度较其他走向的沟温度稳定适中,湿度也大,食物丰度大。    沟底地势,要求平缓开阔,沟四周的山要高而陡,沟口越窄越好。这样的地势既利于林蛙在沟内有广阔的捕食和活动场所,又有减少林蛙逃逸,便于管理和提高回捕率。    林蛙惧怕高温和日晒,因此沟内的植被必须浓密,空气必须荫凉潮湿。当白天日照强度大、温度高时,使其能潜入荫湿处躲避高温和日晒。同时,这样的环境也有利于各种昆虫的繁殖和保持生境小气候的稳定。    沟内的水源以常年平缓流动的溪水为最好,此外,沟内应具有多处的自然浅水坑塘,以满足早春林蛙抱对产卵繁殖的条件。当然,沟内也必须有一定面积的水深2米以上的深水区,以保证林蛙安全冬眠越冬。    无上述条件的地方,一般也可以养殖,但必须有长年流水的石底河流和植被茂密的草原地带,总的要求是充分考虑湿度、温度、食物丰度和日照强度,能满足林蛙的生存和繁殖条件即可。    2、人工辅助条件    (1)修筑各类池塘封沟养殖林蛙的场所选定后,其沟内的自然条件未必都那么理想,都能满足林蛙繁衍生存的条件,或缺少冬眠越冬的深水深源,或缺少产卵孵化的浅水坑塘等等,因此需要辅以人工条件。要在放养之前,在沟内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段,修筑产卵池、孵化池、苗种培育池及越冬池等,各类池的数量多少和面积大小,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形条件和养殖规模而定。    ①产卵池和孵化化池水深以10~40厘米为宜,孵化池以水深20~30厘米为宜,产卵池和孵化池的面积不必太大,每个池从十几平方米至百余平方米均可,可在沟内散布建若干个。    ②越冬池水深应在2米以上,且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应为几百平方米或几亩至几十亩为好。    ③苗种培育池(亦称生长发育池或变态池)要建在沟内植被茂密、昆虫密度大的荫凉潮湿地段,其水深以0.5~1.0米为宜,池岸的坡度越小越缓越好,使之水面与岸周陆地基本平齐,以利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苗种培育池的面积,视地形条件尽可能大些,以利蝌蚪的生长发育。    ④水质林蛙的蝌蚪、幼蛙及成蛙喜微流、清新、饵料丰富、温度适宜的水质,所以,无论是产卵地、孵化池、苗种培育池的水,都要保持适当的水深,过深过浅均不利于产卵、孵化和生长发育。要尽可能使各池的水与沟内主水源连通,形成微流的动态水,以保证水质的清机关报和天然饵料的补充。    (2)设置防逃障为防止林蛙逃逸,应在沟内水源的上、下游设置1.2~1.5米高的围网障,围网障能使水流通过,但成、幼蛙不能穿越。上、下游两个围网障的距离视当地自然条件、山沟长度、水源的流程等来确定,可近可远,以能有效防止逃逸为度。也可用幅宽1.5米左右的塑料布或用树条、秫秆等编篱设障,均可达到防逃效果。    (3)清害除野在放养前,应对沟内的水源及人工修建的各类池塘等进行彻底消毒,消除水中的害鱼、害虫、害兽和各种病菌。除水体消毒外,对沟内的害鸟、老鼠、蛇等食蛙动物也应尽可能地捕杀清除。    (二)放养    封沟养殖一般采取三种放养方式:即放养亲蛙、移植受精卵团和放养蝌蚪。    1、放养亲蛙    (1)亲蛙的选择如前所述,4~6龄的林蛙处在“青壮年期”,繁殖能力最强,鉴于此,在选择亲蛙时,应选3~4龄的亲蛙为最佳。这样的亲蛙放养后,整个繁殖高峰期都被有效地发挥在养殖生产中。如果放养的亲蛙年龄偏大,超过6龄,则放养后其繁殖能力就处于下降状态,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较差。    除注重年龄因素外,要留意选择皮肤分泌物多,体表光滑湿润,体表无伤,个体大而健壮,活力强无病症的亲蛙。    (2)放养时间亲蛙选捕和放养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具体时间视当地气候条件,放养地与亲蛙采捕地的距离远近,交通便利条件等决定。一般原则是:如果亲蛙选捕地与放养地距离远,选捕亲蛙又困难,交通不便,就在秋季放养。将亲蛙运到放养地放养于深水源处或越冬池内,任其自然越冬,待翌年清明前后苏醒上岸抱对产卵繁殖。如果亲蛙选捕地与放养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亲蛙选捕容易,数量有保证,就在早春亲蛙刚一苏醒尚未开始繁殖前放养。将选捕来的亲蛙运到放养地后,直接放到产卵池内,经短期饲养即可抱对卵繁殖。    (3)放养密度与雌、雄配比、作为封沟养殖生产,其养殖面积都是比较大的,一般都是在几百亩至几千亩以上,面积几十亩的很少见到。所以,无论从亲蛙放养密度来说,还是从繁殖后成活的幼蛙密度来看,都很难产生密度过大的现象。加之养殖业者的财力、人力有限及目前林蛙苗种的生产能力所限,放养密度(放养量)不足却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因此,这里对封沟养殖的放养密度,无须指出一个定数,只能建议尽量提高放养量,至少每亩地放养一对亲蛙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放养地内可供林蛙产卵、孵化、生长发育的水面不足,且人工辅助条件亦满足不了的话,则应考虑亲蛙的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产卵水面可放养亲蛙1~2对,雌、雄配比为1:1。    2、移植受精卵团封沟养殖尚可采取移植受精卵团的放养方式,当然,也有在放养亲蛙数量不足时,同时又移植受精卵团进行补充的。    移植受精卵团的时间,是在林蛙繁殖期内进行,在卵产出3天左右,用小盆或水瓢等工具轻轻带水将受精卵团舀起,然后再轻轻放入装有水的大容器中(木桶、水桶、敞口水箱等)。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要将受精卵团弄翻转,更不要将卵团碰裂散开,否则胚胎就会死亡。    切忌用漏勺、抄网等捞取受精卵团,那样,卵团会因没有水的托浮而破裂散开,导致胚胎死亡和孵化率降低。    放入大容器中的受精卵团,不可堆积重叠,应是各自漂浮在容器内的水面上,所以,每个容器内受精卵团的面积,只可占容器内水面积的2/3左右。    在运输过程中,严禁使水面产生大的振荡,以避免受精卵团翻转或破裂。运到放养地后,仍需用小盆或水瓢等逐一将受精卵团带水舀出,轻轻放入孵化池中,注意勿使卵团翻转和破散。    在放入孵化池前,要测量孵化池水的温度与运输容器中的水温是否接近,温差大于2摄氏度时,应将两者水温调至趋于一致后再放。    移植受精卵团的数量,依据封沟面积、饵料保证程度、孵化水面和苗种培育水面的多少等来掌握,一般每平方米孵化水面可投放受精卵5000~6000粒,或每平方米孵化水面投放受精卵团6~8团。    3、放养蝌蚪在封沟养殖中,直接收集蝌蚪进行放养的做法不多。原因:一是收集蝌蚪较采集受精卵团困难;二是放集到的蝌蚪规格不一,参差不齐;三是易混进其他蛙类的蝌蚪和有害昆虫;四是运输技术性强且易夭折。    收集和运输蝌蚪应在蝌蚪发育至尚未长出后肢之前进行,当长出后肢之后,在收集、运输出、放养过程中易大批死亡,成活率极低。    在收集蝌蚪时应备有暂养网箱,待收集到一定数量时再起运,可参照鱼苗、鱼种的尼龙袋充氧运输方法进行。运抵放养地后,直接放入苗种培育池中培育。在人工投饵的条件下,每平方米苗种培育池水面,放养蝌蚪1500~2000尾;在非人工投饵的条件下,如完全依靠天然饲料,则放养量需大幅度降低,视天然饵料丰度,每平方米放养200~500尾。放养前仍需测量培育池水温和运输容器中的水温,如温差大于2摄氏度以上,也要调至两者水温基本趋于一致后再放养。    收集蝌蚪进行放养,在目前看来不算是一种上乘的做法,故此不故此不赘述。    (三)日常管理    1、加强放养场地的巡视和看护放养后,要精心看护管理,除防止人为的偷捕外,要随时对林蛙的天敌――蛇、鼠、黄鼬、水獭、狐狸等进行捕杀清除,用声响、假人等赶吓走害鸟。随时对人工辅助设施――防逃障,、池塘等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之处于完好状态。注意保持各池塘的水位和水质调节,雨天要防止产卵池、孵化池、苗种培育池的水溢出,造成蝌蚪或受精卵团随水流出逃逸。    2、加强蝌蚪期的饲养管理在孵化期和苗种培育期,完全依靠水中的天然饵料,往往满足不了蝌蚪的需要,此时应入工补充提供部分饲料,以保证蝌蚪的生长发育。每天可投喂豆桨、豆腐渣或蒸煮熟了的糠麸、玉米面等,如能投喂一些切碎煮熟了的鱼、虾、蚯蚓等肉类,可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快。每天每万只蝌蚪可投喂1千克人工饲料,以保证变态前生长发育期间的营养要求。当蝌蚪长出后肢3天左右,就可以减少或停止人工饲料的投喂,因此时蝌蚪开始吸收自己的尾巴进入变态期,摄食量极少,甚至不摄食。    3、增加放养地的昆虫密度无论成蛙或幼蛙,当栖息地的饵料丰富时,其活动范围很小。只有在饵料缺乏时,为了寻食才远走而离开放养地,造成逃逸。因此,保持放养地内的昆虫密度,不仅有利于林蛙的生长,而且对防止林蛙逃逸也是非常有效的,可谓一举两得。人工增加放养地内的昆虫密度,其方法很多,可在放养地内的一些地段,用堆集烂果发酵法、野草烂菜堆积加温法、豆粕高温发酵法等繁殖果蝇、菜蝇、苍蝇等及其蝇蛆;也可人工繁殖黄粉虫(亦称面包虫);还可利用种植密源植物――各种花草、椴树、向日葵、苜蓿等招引昆虫;尚可利用昆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放养地内安装黑光灯等诱集昆虫;或可利用禽畜粪便堆积发酵腐败,以招引各种昆虫来产卵繁殖。    4、控制非放养蛙类的数量蟾蜍、青蛙、树蛙等与林蛙有共同的食性和栖息环境要求,在饵料和生活空间上存在着竞争。因此,要随时将其成蛙和幼蛙捕出,移送到远离放养地的农田或林地中去,将其卵团和蝌蚪移送到远离放养地的水域中,减少其在放养地内的数量,避免其与林蛙争夺饵料和生活空间。    5、越冬保护对林蛙冬眠越冬的水源,要彻底清除乌鳢、鲶鱼等害鱼。此外,要在水中布设供林蛙冬眠藏身的掩蔽物――树根、中空的残损陶瓷器皿、有孔洞的泥瓦弃物、大块石头等等,特别在人工修筑的越冬池内,天然的蒇身掩蔽物很少,更要着意人工布设。在北方寒冷地区,布设掩蔽物处的水深要在2米以上,若水位过浅,掩蔽物则会被冻在冰层内而失去作用。    (四)回捕    1、回捕时间对已长成的林蛙,回捕时间习惯上是从每年的9月下旬或秋分之后至翌年3月底,林蛙尚未开始繁殖之前进行,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在此期间捕获的雌蛙,剥取的哈什蟆油数量大,质量好。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情况及其他农活的忙闲程度等分期分批回捕。    2、回捕方法由于在整个回捕期内,气候条件变化较大,经历了深秋、初冬、深冬、早春各阶段,越冬水体由初冷、严寒、冰封、解冻转暖的过程,加之放养场地内地形、地貌的差异,林蛙活动的多样化,因此,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回捕方法。    各地捕获林蛙的方法很多:徒手摸抓、挖沟拦障、水下设陷、灯光照捕、笼篓囚困、破冰网捞等都是有效的方法。但前提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可对资源造成破坏,要注意资源的保护,使资源持续稳定地被利用。  在回捕的同时,要注意保留一定数量性成熟的后备亲蛙,同时要注意被保留的雌、雄个体的比例要适当。
    标签: 放养 蝌蚪 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