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蹄裂
一、蹄裂的临床症状
A.蹄裂是母猪的主要肢蹄疾病之一,以蹄裂、发烧、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5%-10%左右。
B.母猪得此病,轻则影响配种或孕期间的正常活动,重则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效益,因此母猪蹄裂病防治尤为重要。
猪蹄裂
二、造成蹄裂的原因
A.品种选择因素
1.瘦肉型品种生长速度快,体重的快速增加与肢蹄发育失调,致使肢蹄负重增加,容易引发此病。其中,长白猪的蹄部由于遗传的原因,最容易磨损而患此病。
2.其次,大约克夏、长杜洛克、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后备母猪的饲养上没有注意骨骼、肌肉、内脏的发育,体重过瘦或过高,使蹄部超荷负重。
B.猪舍环境因素
1.湿度原因造成的蹄裂
我国南方全年大部分时间气候炎热,并且习惯于地面上喂料。为了保持卫生于降温。每天就会冲洗数次猪栏,致使地面过度潮湿。猪蹄长久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大大降低。并且潮湿的地面容易打滑,致使蹄部被损伤的几率增大。猪适宜相对湿度一般在65%-75%。
2.气候原因造成的蹄裂
进入秋冬季,天气由暖转凉,由于猪体的适应性调节。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形成蹄病。
C、物理化学因素
1.地面平整度的原因
地面过于粗糙,容易磨损蹄部,地面的坡度太大,会使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均,以致
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从而引发此病。
2.栏舍酸碱度的原因
新猪舍的水泥地面还未完全熟化,碱性较强,在遇水的情况下接触猪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长期的接触会使蹄壳变软,容易开裂。
3.消毒后清洗的原因
空栏消毒后,由于栏舍周转或其他原因,往往对消毒过的栏舍清洗不够。此外,地面未完全干燥就转入了母猪,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致使蹄壳受损。如烧碱、生石灰碱性偏强,带猪消毒,尽量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剂。
D.营养不足因素
1.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
a.机体内营养素代谢缺乏多种上皮细胞生长代谢,所必需的有机元素,其中最可能缺乏是精氨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部分矿物元素。如为了提高生长速度,饲料中添加过高赖氨酸,会到赖氨酸中毒,从而使精氨酸缺乏,就会造成代谢问题,会使猪出现脱毛、掉皮、皮肤出现黑点等。
b.日粮的营养不平衡、怀孕期的严格限制、母猪对生物素的需求量会加大。一旦缺乏,蹄部角质蛋白的合成就会受阻,造成蹄裂。此外优良的瘦肉品种因其生长速度原因对生物素需求较大,营养不平衡也易导致此病。
2.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导致消化系统出现损伤,影响营养吸收。
三、蹄裂的解决方案
A.解决品种问题
在选择品种过程中,需要选育抗肢蹄病的品种,通过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改良肢蹄提结构,使整个体型均衡发展,增强肢蹄结实度,从而增强抗此病发生的可能。
B.解决环境问题
确定无积水与栏舍干燥,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少冲洗栏舍,减少猪蹄部的损伤。改善圈舍降温、保温设施,适当的温度不仅可以预防猪蹄受损,也有益于母猪的健康生长。
C.解决理化问题
1.圈舍结构要合理,保持适当的光滑度和倾斜度,地面不可有尖锐物。新猪圈可用红砖打磨平整。后备母猪圈可以采取铺撒稻草、锯木、沙子、干黄土等物的方式,起到减少摩擦和打滑的作用。
2.在给圈舍使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后,要及时清洗干净,待圈舍干燥后才可转入种猪。
D.解决营养问题
1.喂全价平衡的营养饲料,以确保母猪对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的需求,尤其是生物素、亚油酸的供给量,要保证钙磷足够的供给量和适当的比例。
2.对于后备、怀孕、哺乳母猪,饲料中可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益生菌或者选择鱼肝油和生物素,帮助体内代谢毒素。修复受损肠粘膜、平衡营养、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度和营养吸收率。高含量的生物素能有有效减少或消除母猪裂蹄病现象。
E.定期检查猪蹄
1.经常检查母猪蹄部的干燥程度,如果过去干燥可涂抹凡士林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
2.发生蹄裂的猪用千分之一的碘制剂清洗后,可在患处涂擦氧化锌软膏,有继发感染肢蹄发生肿胀,可用青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鱼石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