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疾病的防治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黄粉虫养殖技术并不复杂,黄粉虫俗称面包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昆虫。黄粉虫的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黄粉虫养殖技术及其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粉虫,又名大黄粉虫、黄粉甲、面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虫族,分布于我国各地,是粮食、药材仓库及各种农副产品仓库的主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除用作禽类饲料外,还可以作为蝎子、林蛙、蛤蚧、蛙类、龟类等经济动物的活饵料,而且还可以作为人类食品及保健品。又因黄粉虫抗病力强、耐粗养、生长发育快、易繁殖等优点,体内富含几丁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在人类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利用也日趋广泛,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养蚕、养蜂业发展最快的养虫业之一。

黄粉虫在0℃以上可以安全越冬,10℃以上可以活动取食;在特别干燥的情况下,黄粉虫幼虫有互相残食的习性;幼虫和成虫昼夜均能活动摄食,但以黑夜较为活跃;成虫虽然有翅,但绝大多数不飞跃,即使个别的飞跃,也飞不远;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产卵。在不同地区的生物学习性有一定的差异,在南方自然室温下,黄粉虫大多数一年繁殖2~3代。

黄粉虫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螨害或病害。7~9月份螨害易发生,饲料带螨卵是螨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病害主要有干枯病和软腐病。饲养场所气温偏高、空气干燥、饲料中的青饲料太少易引起虫体大量失水导致干枯病,表现为虫体瘦小僵直,颜色和正常虫体无差异或呈现黄白色。当空气潮湿或虫体受到机械损伤容易感染软腐病和虫体之间的交叉感染,此病原菌很可能是一种细菌,先期染病虫体表现为活动迟缓、拒食,中期虫体变得柔软,颜色转为黑褐色,体内为褐色粘稠液体,后期体色逐渐由黑褐色变至黑色,虫体失水变硬。如果黄粉虫幼虫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刚脱皮的幼虫也会因表皮损伤失水死亡,表现为身体弯曲呈苍白色,并且表皮粗糙。

预防和防治:

1.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条件:在高温干燥时要注意及时添加鲜饲料或喷水来预防干枯病,同时又要把当天没有吃完的鲜饲料捡出,防止饲料腐烂促进病菌的繁衍。对于天气潮湿的地区要适当增加筛粪次数,要1天或2天喂料一次,以养殖箱中略有剩余为好,这样也可以减轻黄粉虫发病。当每批次虫养殖结束后,进行场所消毒,养殖器皿消毒,可用0.5%~1.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物体表面消毒。也可用漂白粉、福尔马林溶液等消毒药物。

2.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避免虫体密度过大相互残杀造成伤口,给病菌创造入侵机会。

3.对于螨虫发生较重地区,所用饲料要中午在阳光下摊薄曝晒20~30分钟,即可杀死虫螨,必要时用40%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喷洒进行养殖场所及器皿杀螨。

4.对于发病的虫体要及时捡出,同时用0.25克土霉素研碎拌玉米面200~300克投喂3~5天,痢特灵、氯霉素等也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