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培育

时间:2023-02-12 编辑:Georg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一、蝌蚪的习性牛蛙蝌蚪的成长过程,不仅是体重的增加过程,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器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后达到能够适应水陆两栖的生活习性。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全长5~6.3毫米。鼻位于头之前端,头部腹面有一对马蹄形的吸盘,口位于盘的上方,头部的两侧各有3对羽状外鳃,体腹部有长形卵黄。此时的蝌蚪游泳能力弱,要靠吸盘吸着附着物休息。其营养来源于卵黄。孵出后3~4天,卵黄逐渐消失,右外鳃退化,右边鳃孔被皮质鳃盖封闭。1天之后左鳃退化,但在左侧留出一小喷水孔,此孔一直延续到前肢伸出后才闭塞。肠道及肛门形成,可以摄食一些微食的是浮游植物,如黄藻门、蓝藻门、裸藻门的一些藻类,大量摄食的是绿藻门及硅藻门的浮游植物。当全长达1.5厘米时,可摄食轮虫,达4.0厘米时,可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饲养25~27天后,蝌蚪全长4厘米左右,此时尾鳍基部两侧开始出现白色突起,以后逐渐伸长,出现关节,末端形成趾,发育成完整的后肢。此时,蝌蚪的觅食器官和消化系统都在发生变化,上、下颌骨的增长使口显著增大,消化道缩短,开始适应由水生到水陆两栖的生活。而在此变态过程中,蝌蚪的消化系统既不能再适应水中觅食,也不能适应陆地捕食昆虫,只能依靠吸收其尾部作为营养。此时蝌蚪的前肢也随着长出,口裂逐渐加深,鼓膜形成,舌也发达长成,呼吸器官也因鳃的退化而借肺呼吸,最后变成幼蛙。刚变态幼蛙的体重,约为蝌蚪重量的一半左右。从孵化至变态成幼蛙的时间,约为70天左右,慢者历经4个月尚未出现后肢。牛蛙蝌蚪的食物属于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类型,其食性与消化道的长度变化有着明显的一致性。二、蝌蚪的培育与管理用于蝌蚪培育的池子,可用水泥池和土池,也可用网箱。蝌蚪培育池的面积大小不一,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或更大。池子的深度50~100厘米均可,一个养蛙场,在修建蝌蚪培育池时,最好是建成规格不一的配套系列,以便分批容纳不同时期的蝌蚪。蝌蚪培育池要有进出水设施和拦设,做到排灌自如。投喂人工饲料的蝌蚪培育池,要设置饲料台。饲料台置于水下10~20厘米处。刚孵化出来的蝌蚪,适应能力很差,游泳能力很弱,环境因素的轻微变化,都将会造成其死亡,所以应继续留在原来的孵化池中培育。蝌蚪刚开始脱膜,就应着手培肥孵化池的水质,逐渐少量地向池中投放施腐熟的有机肥,使池水稍微变色。脱膜3~4天后,蝌蚪开始摄食。前期蝌蚪的食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主,也可投喂人工饲料,如糠饼、棉菜饼、豆渣、鱼粉等。应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污染老化。经过20天左右培育后,蝌蚪已长到2~3厘米,应及时将蝌蚪分稀疏养或出售。分稀的密度为:全长2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800~1000尾;全长3厘米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密度可减少到250~300尾。若有足够的蝌蚪池面积,密度可尽量放稀。分池时,蝌蚪要带水转运,轻取轻放,防止受伤。分稀后的蝌蚪,以大池培育为佳。要培肥水质,提高水位,水深应保持在80~100厘米左右。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分稀一次,保持每平方米30~50尾。适当施肥,每天投饵,这样培养出来的蝌蚪质好个大,个体重可达50克以上。经50天左右开始变态成幼蛙。蝌蚪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变态幼蛙的个体大小和成活率。大蝌蚪可达50克以上,刚变态成幼蛙体重就有20~30克;而饲养不善的蝌蚪10克左右就开始变态,变态的幼蛙只有4~5克,成活率很低。大规格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都很强,易于驯食,故幼蛙的成活率很高,生长速度也很快。所以说,培养大规格蝌蚪,是牛蛙养殖技术的重要一环。当年不能变态或变态较迟的蝌蚪,尤其是7月以后产卵孵出的蝌蚪,应该密集饲养,控制投饵,使之不能当年变态。待第二年开春后,迅速分稀饲养,加强培育,同样可以达到大规格的要求。因为晚期蝌蚪和变态较迟的蝌蚪,当年变在幼蛙后,只经很短时间的饲养,便进入越冬期,体内没有营养积累,很难经受数月之久的越冬,其成活率很低,而蝌蚪能耐低温,自然越冬比幼蛙安全得多。
    标签: 蝌蚪 变态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