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农业部新闻办举行“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了农村创业创新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一同出席发布会。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
农村双创风生水起:人数增多 领域拓宽 起点提高
宗锦耀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一大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很多亮点。
一是双创人数越来越多。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即返乡、下乡、本乡人员,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形成蔚为壮观的双创主体。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涉农创业占比为60.0%;农村双创人员平均年龄44.3岁,91.4%为男性,学历为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为40.7%。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红利。
二是双创领域越来越宽。农村双创人员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绿色农产品、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交叉融合、竞相迸发的态势。他们中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村各类中小微企业,目前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领办人员中70%以上都有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服兵役等经历。
三是双创起点越来越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去。据调查,54.3%都使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营销产品,89.3%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广泛采用了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宗锦耀指出,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初见成效。建立双创促进机制,农业部发挥牵头作用,联合12部委召开推进协调机制会议;开展政策落实督查,目前有17个省份建立推进协调机制,12个省份制定了国办《意见》的实施意见。建设双创载体,公布了1096家农村双创园区(基地)目录,其中7家入选国家双创基地;很多地方建立了“农村创业创新网络平台”、12316热线电话和“工商创业咨询一点通”。培育双创主体,组织专题培训,举办创意大赛,27个省份3万多项目和人员参赛,最近举行了两场半决赛,遴选出40个项目和人员进入总决赛。加强双创服务,开展政策解读和统计监测,宣传推介100个优秀带头人,引导各地成立创业融资服务中心,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人员给予创业担保贷款。
提升农村新动能:注入新要素、开辟新渠道、构建新模式、增添新力量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宗锦耀表示,农村创业创新提升农村新动能表现在“四新”上:注入新要素、开辟新渠道、构建新模式、增添新力量。
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助推农业强起来。与传统农民相比较,返乡下乡人员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也有市场意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有先进理念。他们到农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可以为农业注入资金、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理念,推进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能够转型升级。据调查,54%的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所以比较先进。
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渠道,助推农民富起来。我们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办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服务主体,既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又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贫困地区,如果这批人回去,可以带动老百姓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实现以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据统计,在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中有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或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这样能够使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这是农民增收的亮点和主要增长点,开辟了新渠道。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新模式,助推农村美起来。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有利于带动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人员能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我们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这些产业,美化了整个农村,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些特色小镇、宜居乡村、美丽休闲乡村,探索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
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力量,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返乡下乡人员受过工业化训练、城镇化的熏陶,既懂得城市又懂得农村,既会搞生产又会跑市场,支持他们到农村创业创新,能够以工业化的理念搞生产、以市场化的理念搞营销、以城镇一体化的理念搞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增强农业农村对新变化的适应能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出台具体措施落实国办八个“政策大礼包”
2016年,国办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宗锦耀表示,意见从政策扶持开始到社会保障,给了八个“政策大礼包”,为监督各地落实,农业部派出五个督查组,总的看,各地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落实意见要求,农业部出台了四大具体措施,实现了“五个一”的工作布局,即构建一套政策体系,搭建一批创业平台,培育一批优秀带头人,总结一批典型模式,构建一个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创业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农业部牵头,由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门组成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设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到目前为止,推动17个省也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二是抓好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服务引导,把返乡下乡农民工列入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0万人。同时参与组织返乡下乡人员实施五年培训行动计划。构建服务平台,公布了1096个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到园区基地创业创新。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培训,还有专家对口帮扶等各类创业辅导。三是树立典型,营造发展氛围。农业部已经选取推荐了100个优秀带头人,今年将继续推介农村双创带头人和县级典型范例,组织相互学习交流。同时,组织筹办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
宗锦耀说,农业部落实国办意见,下一步将抓好“五个强化”:
第一,强化政策落实。加强政策宣传,采用多种形式千方百计让返乡下乡人员知晓政策、运用政策。第二,强化产业引导。把促进农村双创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三区”“三园”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创业创新人员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优势的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以及休闲旅游服务、电子商务这些服务业,提升创业创新的质量效益。第三,强化主体培育。创业创新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联合合作特别是股份制的形式,与当地的农民或者企业结合起来进行合作。第四,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创业创新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各类园区创业创新,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四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新格局。第五,强化经验总结,模式推广。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区域特色创业。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开展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新技术创业,通过网络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发展电子商务。同时,结合产业融合创业,把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和休闲农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互联网+等等融为一体进行创业创新。
在回答记者有关返乡下乡人员岗前培训和如何看待返乡下乡潮流的问题时,潘利兵表示,返乡下乡人员岗前培训是农村创业创新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争取用五年时间,把已经在创业创新的人员都轮训一遍。返乡下乡形成潮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城市来看,现在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产业升级步伐比较快,一些低技能的农民工就业的难度会增大。另一方面,从农村来看,这些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改善,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土地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民吃了定心丸,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了。因此,随着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和双创力度的加大,包括农业各类补贴支持力度的加大,营造了有利于农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大家回乡创业的积极性,而且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对故乡是有感情的,愿意回到家乡创业创新,有的成功企业家还回去带动故乡的老百姓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