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

时间:2024-04-08 编辑:山水几程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日前,《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到今年年底,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8%,农业数字经济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达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的13%。

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

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19〕31号)精神,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加快数字乡村发展,结合辽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当前,国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动能,数字乡村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近年来,辽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普及农村信息服务,全省数字乡村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年底,全省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程稳步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部完工。全省村邮站1.6万个,县乡村快递末端网点3218个,基本实现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辽宁12316金农热线累计服务农民2647万人次,日均话务量3000余次,微信服务总量超过189万例,线上服务农民数量达到1027万人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深入,建立全省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全省储备粮业务系统和畜禽养殖环境信息统计系统稳定运行,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980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84.6%。

(三)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12%,农产品进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5%。全省重点贫困县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5个,电商仓储物流中心40个,建设村级服务站3887个,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金额超过1.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创业就业3万多人。全省电商扶贫企业145家,引导贫困户开设网店1585家。启动“辽农+”网络扶贫工程,整合专业化服务资源,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四)农村信息服务加快覆盖

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建成,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数字化应用达到50%,农业在线服务达到20%。全省提供信息查询等公共服务的乡镇843个,各乡镇(街道)接入公安视联网点位272个,乡镇地区自动取款机(ATM)设备累计达到773台,销售点(POS机)26536台,农业银行提供缴费、转账、取款等服务的行政村达到9000个。

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主要目标

到今年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省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8%,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13%。信息化对智慧绿色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畜禽养殖数字化基地覆盖率超过21%,农产品进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超过18%。乡村网络文化持续发展,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涉农县(市、区)应急广播覆盖率达到15%。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互联网+社区”加快向乡村延伸,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数字化应用率达到55%,行政村主要出入口高清视频安全监控覆盖率近90%。城乡“数字鸿沟”逐渐缩小,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农业在线服务占农业信息化服务近2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部实现实时结算,信息化培训乡村教师约5万人。

到2025年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数字经济稳步提升,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20%,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智慧绿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畜禽养殖数字化基地覆盖率达到30%,农产品进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超过50%。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涉农县(市、区)应急广播覆盖率超过70%。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数字化应用率达到90%。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和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在线服务占农业信息化服务超过50%。

到2035年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城乡“数字鸿沟”基本弥合,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新兴的数字技术在乡村顺畅融入,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与工业基本持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广大农民美好的幸福生活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辽宁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

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

三、主要工作

(一)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1.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

提升乡村网络覆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快构建覆盖乡村、高速畅通、服务便捷的基础通信网络,提升农村光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工作进一步延伸,逐步完成移动网络在全省农村的升级改造工作,深化4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普及应用。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智慧广电,广电网络形成在农村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融媒体服务传播体系,开展党员教育、“雪亮工程”、应急广播、数字农家书屋、视频会议、新零售电商等服务。在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增强数字农业服务能力。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加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提高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基于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统一规范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建设。

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流通企业合作机制,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以信息技术打造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电商品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

2.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程序(APP),提升信息终端供给能力。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在农村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水平。寻求智慧农业突破发展,推进省智慧农业中心建设,加强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数据向数据中心集中与共享,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部署农业物联网应用,搭建智能种养系统。完善农业配套服务,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实施“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鼓励农业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

推动数字乡村新业态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特色小镇等新产业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深入农村,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及新的农村生活方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物流、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3.建设农村创业创新信息化服务体系

优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设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与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数字化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技术与服务数字化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创新。

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惠农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创业融资服务中心建设,向农村创业创新者提供便捷的在线信贷支持。推进网络惠农支付服务发展,进一步丰富农村支付服务和支付产品。加大对互联网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信贷保证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保险、畜禽水产活体保险等创新试点。依法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4.提升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

强化乡村生态数字化改造。建立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建设立体化山林、河流和地质灾害防控数字体系,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点位的实时监控。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持续加大乡村绿化美化力度,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乡村绿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推进网格化、数字化管控体系建设。

5.构建绿色智慧发展方式

推广绿色智慧生产方式。实施农业投入品电子溯源监管,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大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增加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给。

倡导乡村绿色智慧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统计秸秆、农膜、畜禽废物、生活垃圾等,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库。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及农村空气质量监测与保护。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

(三)繁荣乡村网络文化

6.巩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

全力打造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乡村推广直播、点播等高清节目源,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农村。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7.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

强化乡村网络文化正向引导。引导农村网络文化正向发展,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启动数字文化馆建设,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城乡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拓展网络治理的法治空间,增强农村网民的道德自律。

(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8.推动“互联网+党建”

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建设和应用,优化升级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提升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托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智慧党建”,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9.增强乡村数字治理能力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重点推动省市县三级涉农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便民服务项目的协同化、在线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政务服务水平。

(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0.统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依托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各部门各单位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结合城乡数字化发展状况,研究设立全省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促进城乡数字化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强化乡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积极推广移动互联网应用,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发挥12316金农热线的桥梁作用,提高农民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获取信息、网络营销、在线支付等能力。

11.探索信息惠民新模式

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信息、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社保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网上便捷有效签约服务,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构建“互联网+”健康科普教育体系,建立网络科普平台,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健康知识查询等便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完善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体系。对接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乡村“互联网+残疾人服务”,支持残疾人网络就业创业,研究制定支持残疾人信息消费政策和减免优惠措施。

12.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

开展网络扶贫行动。深入实施“辽农+”网络扶贫工程,强化对产业和就业扶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通过网络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以适当方式参与脱贫攻坚,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合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保持过渡期的政策稳定,继续开展网络扶志、扶智、扶技,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加强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工作。

(二)完善政策支持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充分发挥现有财政资金与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三)开展试点示范

统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按照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重点选取具有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环境资源的地区开展农村电商、智慧物流、数字农场、智能温室、村旅民宿等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树立建设标杆,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通信运营商技术力量,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加强省数字乡村智库建设,夯实技术人才支撑与保障。

(五)营造良好氛围

创新宣传方式,巩固舆论阵地,在数字乡村发展中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数字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关于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规划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农技之家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