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青种植专业合作社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合作社原先种植的1500多亩青稞、小油菜更换成黑麦和箭舌豌豆混播。这个由粮到草的变化带来最直接的效益便是让每亩地的纯收入提高了近400元。而这也仅仅是其效益之一。
目前,青海农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发展农区畜牧业和解决农牧交错地带发展问题正是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内容之一。要在这些地区发展牛羊规模养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草料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呢?答案只有三个字:粮改饲。
其实像湟源县丹青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随着近几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牛羊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对饲草需求的强力拉动,一些县已经积极开展粮改饲工作。截至目前,西宁市湟中县、海东市互助县、海北州门源县已利用农田种植燕麦、黑麦、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47.3万亩,占3县总耕地面积的25.65%。
但是,变粮为草不能盲目扩大而不顾粮食生产。青海推进粮改饲工作不仅坚持让农业区实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的原则,而且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思路,采取地方为主,通过整县推进,扩大饲草种植规模。
同时,为实现饲草就地、就近转化利用,青海省还利用中央资金和省级支农资金,加大了牛羊规模养殖场扶持力度,先后投入资金1.46亿元,扶持建设大型牛羊规模养殖场31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177家;并鼓励饲草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场,形成种植、养殖一体经营模式,鼓励牛羊肉加工企业入股饲草料加工企业和牛羊规模养殖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青海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粮改饲,加快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不仅能有效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饲草料供应瓶颈,而且还促进了农牧交错区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种养新格局,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