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城县:大学生村官张少华在家乡实现创业梦

时间:2021-06-05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张少华,新疆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恰特塔勒村大学生村官,荣获霍城县“优秀大学生”村官“”和“群众满意大学生”村官“”称号。

  从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毕业的张少华,选择了与多数大学毕业的农村子弟不同的道路,没有留在城里打拼或考公务员,而是选择了生于此、长于此的恰特塔勒村。2009年11月,通过考试被自治区聘为恰特塔勒村大学生“村官”,两年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实现着自己回村创业梦。

  张少华,对家乡恰特塔勒村忒熟悉了,熟悉的就是刻在脑海里的贫穷。至今,他清晰记得小学时代30多个同学因买不起书本辍学放牛的事。这些往事一直刺激着他回到家乡农村,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神经。

  张少华任村官后,利用半年时间入户访遍了全村1103户村民,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对村里的期盼。“当我了解到村里有30%的村民是贫困户,感到身上的担子特别沉。”

  “接下来,就要为乡亲办事!”张少华思忖着。恰特塔勒村地处大山深处,偏远闭塞,富裕劳动力多,“宁愿守在穷旮旯里,不想外出打工”的观念占据多数人的心里。

  “要脱贫,首先要转变村民观念,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张少华向村党支部提出了建议。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张少华主抓劳务输出工作。2010年冬季,张少华亲自任主讲老师,在村里举办劳务输出引导性培训班。第一天,虽有8名村民参加培训,但张少华与村民面对面地交流讲课,让这些村民大开眼界。“听了张少华讲解,我的脑筋开朗了,觉得自己就是卧在窝里的蜗牛忒死板了!”参加培训的村民成了宣传员,其他村民感到新鲜也陆续参加。3天后,自发参加培训的村民超过了100人。村会议室容不下,只有分批办培训班。同时,张少华与镇里对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在村里举办了建筑、烹饪、电焊等培训班。当时,通过培训向清水河番茄酱厂输出45人。

  2011年,在清水河番茄酱厂务工的村民,人均一年挣了2万多元,这件事在村里炸开了锅:“外面也能多挣钱,何必守着两亩薄地过穷日子!”村里劳务输出的村民逐年增多了。去年,村里长期劳务输出达689人,季节性劳务输出达900多人;村民人均9700元的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六成。“我们一家4口人,过去只种4亩地,穷的叮当响!”村民马梅花说,这两年丈夫在县城做电焊,她也打零工,日子才过好了。

  “张少华到村里工作后,给村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观念,劳务输出就是他的功劳。”村党支部书记赵家武对他的成绩很肯定:“他还推广高产打瓜,去年全村高产打瓜面积5000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打瓜亩纯收入比甜菜、玉米高出500元。”

  央视《致富经》是张少华必看的内容。从《致富经》看中了野猪养殖项目的张少华,与村民罗通和合伙养殖野猪,承包了40亩地作为野猪养殖基地。镇党委将这一项目确定为党委书记领办项目,为他们争取贷款30万元,建成了100立方米的沼气池1个、配套房屋3间、圈舍等设施。经过3年的滚动发展,野猪养殖圈舍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100万元。“我与张少华合作,看中了他脑子灵、思路新、人品好!”村民罗通和对张少华做出了很好评价。

  “因为在发展阶段,去年只出栏40头野猪,今年可以出栏300头,明年就能达到出栏1000头的规模!”张少华说,每头出栏的野猪体重80公斤左右,市场野猪肉每公斤60元左右,一头野猪收入在4000多元。

  “回农村创业,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是我当初的梦想,也是我一辈子的追求和目标!”张少华斩钉截铁地说。

    标签: 村民 村里 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