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袋栽培技术

时间:2024-05-16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1.原料准备  (1)木材切片    将含水量在20%以上的木材段插入切片机的进料口中,切成厚4毫米左右,断面60×20毫米的碎片。  (2)原料粉碎    将摊晒风干的木片或蔗渣、油茶壳、稿秆类投入专用粉碎机或饲料粉碎机中(筛孔为2毫米左右的特制铁筛),加工成粉料。  2.培养料配制  (1)培养配比    主料如木屑、蔗渣等占78%,麦皮或米糠20%,糖1%,石膏粉1%,另加过磷酸钙0.5%,尿素0.2-0.3%,硫酸镁0.1-0.2%,50%多菌灵0.1%,主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二种以上混合使用。(2)配制方法    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干拌。可溶性物质如糖、尿素、硫酸镁、多菌灵等,应溶化水中,然后加入干料充分拌匀,含水量掌握55%左右。  3.装料    用直径15厘米,长50厘米聚乙烯筒形塑料袋装料。手工装料要逐层压实,上下松紧一致,手捏不凹入。原料切片、粉碎、拌料、装袋等均可采用机械化,速度快、效果好,已被广泛应用。  4.灭菌    装料后将袋口扎紧,烛火烧融密封,搬入常压灶中,逐层叠好,密闭升火,至100℃后保持10小时,闷置一段时间后取出。  5.接种    将经灭菌的料袋趁势搬入接种室,按“井”字式架叠冷却,关闭门窗,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2-3小时,料温降至30℃以下时,就可进行接种。接种时,用直径2厘米的锥形小木棒打接种穴,穴深2厘米,每袋4-6穴,采用单面或双面接种。接种以三人配合操作,边打穴、边接种、边架叠,要求菌种与穴口密合,不留空隙。  6.养菌    接种后将菌袋搬入通风、干燥、阴凉、避光的培养室,按“井”字式堆叠发菌。由于这时气温高,要认真做好控温和通风管理以免杂菌感杂,降低纯菌率。  7.菇场设置    菇场应选择背风向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空旷地或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旱地要严格消毒杀虫,水田要提前烧干,然后耕翻整畦作菇床。床宽1米左右,高15厘米,长10-15米,畦间留走道30厘米,中间挖浸水沟,宽60厘米,深60-80厘米,沟里挖出的土堆于畦床上,使床面呈龟背形。床两边接2.5米间隔打下0.5米长的木桩,入土20厘米,上横木条,木条上按20厘米的距离钉2.5寸长铁钉,钉头露出2厘米,依次横架竹竿,作靠菇架。菇架场上搭荫棚,四周用草帘围严,棚顶披杉树枝或茅草。  8.脱袋转色    菌袋培养至接种穴周围围为浅褐色,袋壁四周菌丝体膨胀成波浪状,手摸突起处有弹性、松软感觉,并有部分原基出现时,即可进行脱袋。其方法是:用锋利的刀片,沿袋子纵向轻轻割开脱去塑料袋,排放于菇床架上。脱袋后3-5天应盖严格薄膜,菇床内温度不超过28℃均不要翻动。当菌筒表面绒毛状菌丝达2毫米长时,应加强通风和增加光照,促使绒毛状菌丝倒伏。于每天露水干后掀膜通风1-2次,每次30分种,并结合喷雾化水调节湿度。如绒毛状菌丝仍不倒伏,可采用午后揭膜通风3-4小时,或喷2%的石灰水迫使绒毛状菌丝倒伏。7-8天后便逐渐转色出现黄水珠,若出现暗绿色水珠时,应加强通风,结合喷清水淋洗,待菌筒表面晾至手摸不粘后盖膜。经10-15天,菌筒表面形成菌膜并转为棕褐色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9.出菇管理  菌筒转色后,要及时进行温差刺激,催蕾出菇。具体做法是:白天盖紧薄膜,使菇床温度达20℃以上,午夜至凌晨掀膜通风1-2小时,使菇床温度骤然下降,连续3-4天,菇蕾就可大量产生。出菇后要加强通风管理,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并结合喷水调节,保持菇场空气相对湿度85-90%。采完一潮菇后,停水3-5天,然后再边续喷水5-7天,促进下潮菇产生。秋季,菌筒营养育足,含水量高,温度适宜,出菇多且集中,一般不浸水,但菌筒过于干燥不能出时,可适当进行浸水处理。冬季,中、低温型品种在南方仍可正常出菇,要加强管理,争取多出菇。气寒冷地区,不适粗出菇,只能进行养菌越冬,让其干干湿湿,复壮菌丝,积极累更多养分。春季气温回升后,可大量出菇,但菌筒失水多,要进行浸水补充水分。浸水前先翻开薄膜,让菌筒充分干燥,使含水量降到35%左右。在低温来临之前,用8号铁线从两端扎洞6-8厘米深,然后整齐排放浸水沟中,浸泡6-8小时,使含量达60%左右,即可取出,重新排放菇床架上出菇。并注意及时清理场地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标签: 接种 浸水 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