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傈僳族风情文化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目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其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再现了土着民族在大自然的恩泽中对生活充满希望,以其显着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向往大自然的质朴情感,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

同时,“阿尺目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讲,傈僳族人民在以“阿尺目刮”为媒介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同步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瓦器器”意为踏脚起舞,俗称跳脚,是一种群众自娱性广场舞蹈,全县范围内均有流传,舞蹈队型为大圆圈,参舞者手牵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需挺胸、平视前方,动作的韵律和变化多在腰、臀以下,跳法以跺、踢、悠踢、抬腿等动作为主,舞蹈共由十八段组成,表现了《你当摆本》(古歌弹唱词)中关于傈僳族起源、发展的神话传说,堪称傈僳族的音乐舞蹈史诗。其特点是:音乐与舞蹈和谐一致;舞蹈节律鲜明,刚柔兼济、张驰疾徐、错落有致;整个舞蹈以“提托瓦”为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反复派生其他动作。除此之外,县境内还有“阿朴比瓦克”(芦笙舞)等傈僳族歌舞。

  禁忌

  傈僳族由于信奉原始自然宗教,因此在生产生活和伦理方面带有封建色彩的禁忌不少。生产方面禁忌:稻谷开花,妇女不能在稻田旁洗衣、剥麻;包谷开花时如遇大风,妇女不能织布,男子不能在外砍树;月亮圆时不能下种,怕虫吃庄稼;七、八月间不上山砍树,不丢石头进水塘,不织麻,怕触怒山神龙王引起的各种灾害;不能打死蜘蛛,认为蜘蛛是教给人织布的。

  生活伦理方面禁忌:家中死了人,不能吃辣椒、生姜和葱;不能让猫触及死者的遗体、灵枢;不准拿铁器与死者入坑陪葬;认为山上的大小湖泊都是大海龙王的海域,不准在绕过湖泊边缘时高声说话,更不能拿石头、木棒投掷;在别人家里不能吹口哨,尤其晚上更不能吹;屋内三脚架不能踩,或随便移动;不能在家外与人吵架哭闹、打骂畜禽;忌在大年初一吵嘴,打架,去做客,出远门等;忌在众人中和家中放响屁,说脏话;忌晚辈在长辈(指老人)前吸烟;忌有人出门家人哭啼、扫地;忌用扫把赶牲畜;忌念“尼扒”所念之经;路遇长辈或年岁比自已大的人,要主动立于路下方,不得立路上方;忌服丧孝子在七天内进别人家屋;忌横跨火塘神台。

  节日

  傈僳族的传统民族节日有“阔时”节和“阿尼阔时节”。“阔时”意力过大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至次年的正月十五。维西县城机关单位公历12月21日至23日过“阔时”节。“阿尼阔时”意为牛的节日,时间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此外,有六月火把节、八月中秋节、十月“收获”节等,如今又增加了香格里拉维西兰花节。这些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的盛装,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婚俗

  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傈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梁,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若无替代之物,也可以在婚后补送。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女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

  定婚者所喝之酒称为“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