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品种概述 我国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多样而复杂,农业耕作制度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加之养猪历史悠久,在劳动人民的精心培育下,形成了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其数量达100多个,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适当的归并,确定我国地方品种为48个。 从1840年起,国外猪种开始输入我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猪种大量引入我国,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瘦肉型猪种有大约克夏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 培育品种是我国最近几十年来有计划地利用国外引入品种为父本,本地猪为母本进行杂交选育,或是对原来盲目杂交的杂种群体进行有计划的选育而培育的新品种。目前为止,已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培育品种(系)有几十个。培育品种由于掺有国外引入品种的血液,既基本保持了本地品种猪母性强、发情明显、繁殖力高、肉质好、适应力强、能利用大量青粗饲料等优点,又使本地品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差,胴体瘦肉率低的缺点得到很大的改善。引进国外猪品种简述 我国自19世纪末期开始,从国外引入的外来猪种(现称引入品种)有十多个。最早引入的猪种有巴克夏猪、大约克夏猪,此后陆续引入了中约克夏猪,波中猪,汉普夏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兰德瑞斯猪)、苏联大白猪、克米洛夫猪等猪种。其中对我国猪种影响较大的有巴克夏猪、中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克米洛夫猪、长白猪等。八十年代起,较多地引进了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最近又引入了皮特兰猪。以上这些猪种在我国各地不断繁育和驯化,成为了我国种猪资源的一部分。有的因不适应市场需要而被淘汰(如巴克夏猪),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引入瘦肉型猪种有:大约克夏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 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下,使猪一直向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生产水平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营养尤其是能量明显不足。因此,对于猪的选育是朝着早熟易肥、背膘后的方向发展,培育出一大批脂肪型猪种;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能量已经趋向满足,对脂肪不再感兴趣,特别是近年来心血管发病率的提高,人们对脂肪开始感到恐惧,对猪品种的选育也开始重视胴体瘦肉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