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与“温热病”相符

时间:2023-12-17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今年4~6月份,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市、肇庆市、高要市、四会市,新兴市,三水市一些养殖户所饲养的猪群中有部分猪只(体重30~150市斤)感染上了“高热病”。出于好奇心以及对所学的兽医专业(特别是对中兽医学)的爱好,尝试对已发病的猪只采用以中草药为主,根据疾病的缓急轻重,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为患病猪只作出诊治。猪“高热病”的发病规律是,首先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能相继扩散传染,具有起病急聚,热势宣扬、传变较快、易于化燥伤阴的特点。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在病初,恶塞轻、发病重、鼻流清涕、眼结膜潮红、部分猪只皮肤潮红、口干、咽喉肿痛、咳嗽,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便会出现喘气、便秘、津伤、皮毛粗乱、高热不退、夜间热甚(由于温热病主要是阳亢阴虚,夜间阴气复来正邪相搏有力,故夜间12点至零晨4点是发热最严重,体温上升到最高41℃~42℃)、神昏、食欲不振或食欲废绝,皮肤斑疹隐现,有部分猪只耳朵、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甚至全身皮肤变为紫红色,少数病猪后支无力,不能站力,迅迅消瘦死亡,其病症与中兽医学的温热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恶风期、化热期、入营期、伤阴期所表现的主要症状相似,其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与中兽医学的“温热病”的变化规律相符。根据其临床症状,结合三焦辨证中《温病条辨》所说的“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肺病逆传则入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始上焦,终下焦”的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再根据卫气营血辨证中,温热病在恶风期,化热期,入营期、伤阴期各阶段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病症的表里虚实,在用药上应以清轻、凉润、甘寒、成寒为主,分别采用发散解表,清热泻火,凉血、滋阴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的轻重缓急,或表里同治或攻补兼施,一般情况下,温热病初起多为表症,此时治宜辛凉宣透,清热解表,温热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时,治宜和解,因有偏热与偏湿之分,故治疗时分别采用和解清热、和解化湿之法,此时切忌投大量寒凉之药;而病邪传里,出现里热症最为多见,此时要根据热在气分、营分还是在血分,而分别采用清气分热,透热转气和凉血散瘀的冶法。另外还要审辨热邪在那一脏腑进行治疗,如肺胃邪热,治宜清热润燥,胃肠澡热,邪热灼津,治宜苦寒攻下,热入营血,治宜清管凉血,热动肝风,治宜清热凉向,息风止痉。在治疗上坚持“刻刻顾护津液”的基本原则,总之对该病应及时救治,必要时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疗法。另外在用中草药疗方面,必须要相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确对症,方为良剂。一般来说温热病以外感温热之邪为主,初起多为表症,病在卫分(肺与皮毛)症状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嗽、咽喉肿痛、头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的以发散、辛凉解表为主,可用银翘散、银花、连翘、淡豆豉、桔梗、荆芥、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随症加减。但广东地处南方温、湿地,夏月感病五气(风、寒、暑、湿、火)相杂,且在炎热夏季会出现气温骤变,病畜容易再感染风寒而出现变症,所以在用药方面要根据病猪的具体症状,挑选良方,较宜适用的方剂为加味香苏散和柴葛解肌汤加减。在治疗病猪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养猪的生产实际,因为现在的养猪业,大部分都采用密集型的饲养方式,所以在采用中药治疗时(特别是通过投料给药或饮水给药的),由于病猪发病先后不同,出现的寒、热、虚、实、表、里不一,所以在用中药治疗方面很难做到全部对症下药,只能对大部分相同症状的猪只对症下药,个别不同病症的只能过过其他途径另外设方剂给药,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标签: 温热 病猪 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