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念珠菌病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一、流行病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饲料中,以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和黏膜上,正常时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在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大剂量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便可能引起内源性感染。从猪舍、饲料和饮水中可检出白色念珠菌,在正常猪的皮肤、口腔、胃肠道中也有少量存在。口腔已感染的猪,可从粪便和口腔唾液排菌。还从鸟类、啮齿类和其它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白色念珠菌,它们可能引起宿主发病,并成为猪的传染源。环境中的白色念珠菌在潮湿的条件下,可在适当的基质(如溢出的食物和垃圾)上增殖。二、发病机理白色念珠菌可出现在衰弱的皮肤表面和其它黏膜的病灶上。易感因素包括人工喂养小猪,以及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关的慢性肠炎。已经表明,白色念珠菌不引起胃溃疡,但它们可在其上面繁殖,皮肤念珠菌病往往是长期暴露在湿热条件下,再加上剩料多、卫生条件差的结果。黏膜感染是在受损部位的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酵母菌,长出的假菌丝深入到内皮组织层的结果。猪全身性感染很少见,机体对感染的炎性应答也很轻。三、临诊症状猪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主要发生于仔培猪和哺乳仔猪。在临诊上表现为采食障碍、食欲不振和消瘦。可见整个口腔黏膜覆盖一层不易擦掉的微白色伪膜(类似人的鹅口疮),感染猪多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猪下消化道念珠菌病主要发生于仔培后期的小猪。临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和体重减轻。这种病例多由于其它细菌性继发感染而迅速死亡。四、病理变化患念珠菌病的仔猪常常体况差,并有慢性腹泻。在口腔和整个胃肠道都有病灶。在舌背、咽部(较少),有时在软腭或硬腭出现直径为2~5毫米的圆形白斑。这些白斑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假膜,可阻塞食管。病灶进一步向食道扩展,并在胃黏膜上出现。在胃贲门区出现小出血灶,而在食道区形成白色假膜,胃底部几乎没有可见病灶,但严重感染猪很像慢性肠炎,肠绒毛膜萎缩和黏膜增厚。假膜去掉后,见黏膜表面充血,很少有溃疡。在较大一些的猪中,可以从胃溃疡病灶中分离到白色念珠菌,但这些猪在眼观上与未感染猪没有什么不同。皮肤感染后,可出现肉眼病变,包括表面有灰色的沉积物,表皮增厚,以及被毛脱落。显微病变包括上皮表面存在大量酵母菌,上皮中有深染的1.5~2.0微米长的假菌丝。在舌部病灶中,可见乳头下腔有酵母菌和假菌丝。在感染性胃溃疡的周围,也有大量菌和假菌丝。感染的上皮常呈退行性变化,包括上皮细胞脱落、毛细血管扩张、黏膜下层或真皮水肿(取决于上皮表面的吸附力),以及存在炎性细胞。早期病变中,存在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五、诊断仔猪口腔内出现2~5毫米白色病灶时,提示存在念珠菌病,有诊断价值。但仅根据临诊症状不能确诊腹泻和伴有胃溃疡的感染。皮肤的病理变化、慢性肠炎的病史和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史,或猪舍的潮湿环境常可提示有念珠菌感染。确诊必须采取病变组织或渗出物做抹片检查,观察到酵母样菌及假菌丝后,再做分离培养,或从活体粪便中分离出大量病原菌。免疫扩散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本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六、防治白色念珠菌和其它酵母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敏感,可用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两性霉素B对仔猪有效:每天2次,每次每千克体重0.5毫克。患有皮肤念珠菌病的猪可使用适宜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擦洗。预防此病应该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舍内要干燥通风,防止潮湿拥挤。在仔猪更换饲料时,要逐渐改变,饲料中应含丰富的维生素。当仔猪早期断奶或较长时间口服抗生素时,也应注意补给足够的维生素。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标签: 感染 病灶 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