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综合性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规范化的养殖场(如野猪养殖)必须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目前在养殖场的消毒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误区:
未发生疫病可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消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尽管有时没有发生疫病,但如果不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疫病流行。因此,消毒应注意三个环节,即栏舍内(带畜禽)消毒、舍外环境消毒和饮水消毒,饮水始终要消毒或保证清洁。
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剂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气味,而是看它的杀菌、杀病毒的能力。有许多好的消毒剂,如双季胺盐类、复合碘类消毒剂是没有什么气味的,相反有些气味浓的消毒剂,存在着消毒盲区,气味浓对畜体呼吸道有一定的伤害,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
细菌、病毒对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耐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叉使用。
已经消过毒的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了
经过消毒,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和消毒质量有关。有许多消毒剂存在消毒盲区,况且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等媒体进行传播,即使再严密的消毒措施也很难全部切断传播途径。因此,除了进行严密的消毒外,还要结合养殖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消毒是养殖场重要且必需的环节,消毒方法的正确与否是预防养殖场疫病感染和控制疫病暴发的重要措施,是养殖场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