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然:乡村农妇,养牛土专家

时间:2022-12-02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今年50岁的张自然是武清区王庆坨镇农民,1993年开始饲养奶牛,2001年建立养殖场,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600多头。17年的艰辛经营和不断探索,让她和丈夫成为了该镇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牛场不仅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还建有1000多亩的饲料厂,形成了环保、绿色的循环经营产业链。昨天,记者走进这对农民夫妇坐落在牛场的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养牛源于一则电视新闻

  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自然被电视里一则新闻吸引住了,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内蒙古一个农户因养奶牛发家致富。看了这则新闻后,她有些兴奋,购买了几头牛,还租了三亩地给奶牛安了个“家”。当时一家三口靠着在食品公司上班的丈夫王全利一人工资生活,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过得有滋有味。“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儿,没想那么多,可一养上才知道这活儿又脏又累。”张自然说道。

  “一天要挤三次奶,早晨四点就起床,中午晚上不管多累多困还得去挤,最要命的还不止这些,怎么喂养、饲料加多少、奶牛生病了怎么办,一个又一个问题常弄得我束手无策。”张自然回忆起当年说道。“1997年,因为饲料的问题,有5头牛酸中毒死了,损失了两万多块钱。我在灰心的同时,认识到了这主要因为我的养殖技术不过关,后来我就刻苦学习养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养殖的能力。”

  动动鼠标即可了解牛的饲养情况

  “后来我再养牛的时候,常常跑市里去‘淘宝’,去书店、泡图书馆,专挑养牛方面的书读,结合自己养牛积累的经验。养的牛越来越壮,也越来越多。”张自然笑着说道。如今的张自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奶牛专家,并且已拥有了一个占地150亩、有600多头奶牛的大型养殖场,年产值达800万元。走进张自然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旁边的监控设备,可对奶牛的饲喂、挤奶实时监控、全程跟踪。走出困境的张自然一家已不满足于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转而向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发起了挑战。“养奶牛门道可多了,我把牛分成六个群,每个群所需饲料量不同,2008年我买了辆TMR搅拌车,可依不同牛群测算饲料配方,保证每个群的奶牛都达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如今,她和丈夫每天在电脑前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了解奶牛一天的状况。

  形成循环经营产业链

  在办公室里的监控设备中,记者发现每头牛的脖子上都戴着一个蓝色的“项链”,“这是奶牛的身份证,每天定时有识别扫描系统‘扫’它们,只需几秒,所有奶牛的健康、饮食、产奶等情况都会汇总到挤奶亭,方便我们浏览跟踪。”张自然介绍道。2008年,为方便饲养奶牛,她和丈夫又建了个占地1000亩的饲料厂,玉米、麦子应有尽有,由于营养均衡,奶牛们都很“高产”,日产奶达到6吨。“饲料厂完全满足了各个群的奶牛营养需求,既经济又环保,还节约了成本,在这里污水和粪便全部集中起来,干湿分离,作为有机肥料用,真正做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谈及未来,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到2012年,我们将把这里建成一个旅游观光园,吸引城里人来这里挤牛奶、看风景,观光、休闲、旅游,真正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标签: 奶牛 养牛 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