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诊治

时间:2022-11-05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ca)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虫体经微小牛蜱、镰形煽头蜱和二棘雪蜱等中间宿主传播。当蜱叮咬牛体时,虫体随蜱的唾液进入牛体,随即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的方式进行繁殖。在我国,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由于我省多山地灌丛,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传播媒介~蜱的生长发育。因此,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在我省各地多有发生。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我省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的感染率占焦虫病总数的60%~100%;特别是引进的外来牛,如不及时治疗,其病死率可达50%~100%,极大地威胁着我省养牛业的生产。从2003年8月20日起,我站73头胚胎移殖受体牛先后急性发病,经采血,发现血色淡红且不易凝固,疑为焦虫病,血样涂片送贵州大学动物科学系确诊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我站立即对病牛进行了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病因和发病情况2003年8月份,我站先后共有73头自然放牧的胚胎移殖受体牛发生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其中引进品种和3~7月龄杂交品种牛感染率最高,共感染45头,占发病数的61.6%;而本地品种和成年牛感染低,共感染28头,占发病数的38.4%,死亡4头。2临床症状病牛表现为发热,体温高达40~41.8℃,呈稽留热型;食欲下降,反刍停止,粪便呈黄棕色或黑红色。早期病牛表现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个别病牛将舌体伸出口外不能收回,并伴有流涎的症状。发病中后期,病牛明显消瘦,可视粘漠黄染,有75%左右的病牛出现血红蛋白尿。3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患牛脾肿大,肝肿大、易碎、呈黄棕色,颌下淋巴结轻微水肿,尿液红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全身实质器官广泛性出血。4 实验宣诊断采集30头发病牛的耳尖静脉血制成血片,经甲醇固定5分钟,用巩姬姆萨染色30分钟,冲洗,干燥,采用400~1000倍显微镜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呈香蕉状、指环状、卵圆形、逗点状惮个或成对)和不定形虫体。在1000倍光镜下可见大量粘附在红细胞内外的原生质小体,少则1~3个,多则达10个;受害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大部分红细胞有破裂现象。确诊为双芽巴贝斯焦虫病。5药敏试验用12头病牛进行药敏试验,共分3组,每组4头号。分别采用0.9%锥虫净,每30kg体重3ml;磺胺嘧啶钠,每次用量为30~50ml;三氮脒(强力血虫挣),用量为1g/300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天后采血制片镜检,结果:采用锥虫净治疗的病牛,死亡4头;采用磺胺嘧啶钠治疗组,病牛症状有所缓解,但镜检仍见虫体和异物;采用三氮脒治疗的病牛症状消失,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6治疗未发病牛全群采用三氮脒预防,用量为3mg/kg体重;发病牛用1g/300kg体重治疗。均用生理盐水配成7%的溶液,静脉缓慢推注,每日1次,连用3日。同时,采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ml、25%葡萄糖500ml、Vc40~60ml静脉输液,每日1次,连用3日。全群治疗后,采集12头牛的耳静脉血制片,再次染色镜检,未见红细胞内的虫体和异物,病牛全部治愈。7讨论7.1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该病在我省普遍存在,因此,预防和治疗该病是广大基层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7.2在该病的预防上,关键是灭蜱,应用杀蜱药物(喷洒或药浴)消灭牛体上所有的蜱,做到一头不漏。作好环境保洁,消灭蜱的滋生环境,要作为制度坚持进行。7.3在治疗上,首选药为三氮脒,其治愈率达10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病牛进行能量补充,可采用葡萄糖和Vc进行补液,以更好的促进病牛康复,提高疗效。
    标签: 红细胞 治疗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