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入夏以来,新疆鄯善县地区有19头牛呈稽留热,且伴有贫血、黄疽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综合检查诊断为牛环形泰勒虫病。该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引起的急性季节性血液原虫病,经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1流行情况该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发作,多发生于6~8月份,7月为发病高峰,放牧牛群易发生,而舍饲牛较少发病,病程一般为4~8天,长的可达10天。2临床症状患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卧,体温升高达40~41.5℃,呈稽留热。患牛发热2~3天后迅速消瘦,结膜和全身可视黏膜苍白、黄染,体表淋巴结肿胀。病程后期食欲废绝,排恶臭的褐色粪便及特征性血红蛋白尿。3 病理解剖特点黏膜贫血黄染,血液稀薄如水,脾、肝、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暗红色病灶和灰白色结节,真胃黏膜充血、肿大,有黄豆大的暗红色结节,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4 实验室检查4.1 体温升高1~2天后从耳尖静脉采血,在血中加入柠檬酸钠涂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可见呈环形、圆形的虫体和杆形虫体,杆形虫体和圆形虫体之比为1∶10。4.2淋巴结穿刺,将穿刺液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可见淡蓝色的圆形、椭圆形虫体。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剖检变化、流行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牛环形泰勒虫病。5防治5.1治疗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可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同时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健胃等。①用贝尼尔即血虫净深部肌肉注射,剂量为3~4mg/kg体重,用灭菌水配成5%~7%的溶液,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3天。②支持疗法。25%的葡萄糖液1000~3000mL、10%的Vc注射液10~20mL、0.5%VB124mL、2.5%的VB15~10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滴注1次,连续滴射2~3天。③对症治疗。食欲减退者灌服促反刍散,每头灌服150~300g,1天灌服1次;心力衰竭者肌注10%安钠加;血尿者注射0.5%的安络血20mL。④控制续发感染。肌注安乃近、先锋9号和抗生素等控制继发感染。5.2改善饲养管理,加强护理患牛改放牧为舍饲,饲养在阴凉处,及时清除牛体上的蜱。发病2天内诊治5例,治愈率为100%;发病2天后诊治8例,治愈率为87.5%;发病5天后治愈6例,治愈率为83.3%。6 预防和体会6.1发病地区6~8月气候温暖、炎热,蜱活动频繁。牛放牧时被带有环形泰勒虫的蜱叮咬,蜱通过在牛体吸血时,环形泰勒虫随蜱的唾液进入牛体,在淋巴结、脾、肝等网状内皮细胞内分裂增殖后侵入红细胞内寄生,引起牛发病。6.2根据蜱的活动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措施,同时避蜱放牧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常用的灭蜱药有0.25%的倍硫磷、0.025%~0.05%的蜱虱敌、0.2%的氰戊菊酯、2.5%的敌杀死。6.3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用杀虫剂消灭在牛体越冬的若蜱,4~5月用泥土堵塞牛圈墙缝,闷死在其中脱皮的饱血若蜱,6~7月用杀虫剂消灭寄生虫在牛体内的成蜱,8~9月堵塞墙洞,消灭在其中产卵的雌蜱和新孵出的幼蜱。6.4在每年3~4月用环形泰勒虫病疫苗免疫接种,20天后产生免疫力。6.5隔离检疫。引进牛时应选择无蜱活动季节,且对引进的牛进行隔离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