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本病可引起牛羊急性、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使牛羊生产性能下降,幼畜可导致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淡水螺,所以该病多呈区域性流行,雨季、水灾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一、主要症状 急性感染多发于夏末和秋季,以幼龄羊多见,系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势猛,可引起患畜突然死亡,但此类型较少见。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患畜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粘膜苍白,贫血,食欲减少,反刍不正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到后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患畜即使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也日渐消瘦,母畜发生流产或产奶量下降,如不治疗常引起死亡。 二、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粪检虫卵即可作出诊断,剖检病死牛羊在肝胆管内发现肝片吸虫方可确诊。 三、防治措施 (1)每年春秋两季、多雨季节、水灾过后,给牛、羊驱虫一次,驱虫期间的粪便要堆积发酵处理,驱虫首选丙硫苯咪唑,用量10~15毫克/公斤。 (2)在沼泽、池塘、沟渠等积水区喷洒十万分之一的硫酸铜药液,杀灭中间宿主淡水螺,或养禽灭螺,并尽量避免在有螺蛳的地方放牧。 (3)一旦发病,可灌服西药丙硫苯咪唑、硝氯酚、肝蛭净,也可用中草药赤芍22克,贯众、木通各19克,槟榔、龙胆各31克,泽泻12克,厚朴16克,豆蔻13克,甘草9克,水煎服。犊牛、羊用量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