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养土鸡带动村民同致富

时间:2024-10-11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孙萌,1980年出生在延长县七里村镇孙家河村,那是一个距县城7.5公里的偏僻的小山沟。高中毕业后她去北京打工,凭着自己的勤奋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并一干就是十多年。2008年她春节回家后,看到日夜思念的小山沟依旧贫瘠如初,村里的面貌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怎么才能使村民走出贫穷的困扰?她决心为他们做点什么。回到北京后我一边上班,一边开始做市场调查。了解到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看着土鸡蛋那么畅销,想着家乡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她就和老公商量着回家养土鸡。2009年年底,他们毅然辞掉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卖掉公司的股份,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家创业养土鸡,带动村民同致富。

为了鸡场的选址,她们走遍了周围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最后将养殖场选在了水质优良、无任何工业污染的一片山坡地上,并承包了110亩的林地,建成了600多平米的成年鸡舍,100多平米的立体育雏室,50多平米的孵化室和100多亩的自然放养场。还创办“蓝耳朵蛋禽养殖合作社”建立了“统—分—统”的养殖模式,购买了两台全自动数控孵化机,两台饲料加工机。就这样,她们的养鸡生涯开始了。

回乡养土鸡带动村民同致富

传技授艺带领乡亲科学养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鸡苗顺利出来了,可村民们看的多,养的少。组织免费的技术培训也是无人问津,“我们养了一辈子的鸡还用你教?”无耐之下,孙萌停了孵化机,鸡苗全部转入养殖基地饲养,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第一批公鸡出栏了,母鸡产蛋了,公鸡和鸡蛋统一包装成礼盒,经过包装的“童子鸡”礼盒每天可销售一百多只,不到一个礼拜一千多只的“童子鸡”销售一空,乡亲们傻眼了,“鸡还能装在盒子里卖呀!”第二批鸡苗紧接着出栏了,来看的人是多了,可还是只看不养。“我们养鸡,你也给装在盒子里卖吗?”“当然了”,如果卖不出去了咋办?”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签合同,如果卖不了,我全部按市场价回收,赔钱算我一个人的。“鸡病了你管不?”孙萌说:“你们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帮你们解决,如果我不能解决的,我帮你们请畜牧专家。村民们卖鸡、卖蛋、防疫的顾虑解除了。可鸡苗还要钱呀!有的村民想养,可是没钱买鸡苗。孙萌就先给他们垫付鸡苗的钱,等公鸡出栏了,母鸡产蛋了,再付给孙萌鸡苗的钱。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孙萌不光垫付鸡苗的钱,还垫付饲料、鸡眼镜等费用。鸡苗发放后,特聘畜牧站站长谭志祥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定期为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孙萌也经常到处学习鸡的饲养技术和技巧,购买了养殖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通过上网查资料使我掌握了一套科学的饲养知识和管理技术,并研制出了她们自己的饲料配方。

土鸡养殖闯出了致富新天地

延长县蓝耳朵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金200万元,成立至今,合作社的社员们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是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5倍,合作社现有社员276人,联系带动农户180户,养鸡规模达到3.2万只。合作社基地占地面积160多亩,现建有办公室用房22间,800㎡窑洞11孔,3200㎡成年鸡舍2座,可拆卸移动鸡舍226座。截至目前总资产达510.25万元,固定资产125.2万元,年营业额523.36万元。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走“林—鸡—菜”生态可持续发展养殖新路子。

2011年加入我们合作社的高玉,之前只是在家看孩子,入社前无任何经济收入,一家六口仅靠老公一人支撑,还有一个智障的叔叔跟随他们一起生活,2011年入社后,2012年高玉在家看孩子同时养了200只土鸡,年底出栏了98只的童子鸡,仅童子鸡一项收入9000多元,土鸡蛋年收入一万多元,从之前的一分不赚,到看孩子,伺候老人,年收入两万余元,高玉高兴的说:“我不出家门,就能收入两万元,还能照顾孩子老人……”

发展的同时孙萌也收获诸多荣誉如延安市“三八红旗手”、“十大致富女状元”、“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陕西省老区妇女创业创新能手”“第九届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合作社也被评为“延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延安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陕西省第二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陕西省优秀妇女合作社”等,在“‘经开杯’延安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中摘得总冠军”。

目前的发展

经过了2013年的那场自然灾害后,孙萌改变以往的大规模养殖模式,转换成了,小规模大面积的养殖模式,养殖户由原来的120多户增加到了276多户,由原来的固定大鸡舍,逐渐转换成现在的可移动折叠式小鸡舍。为了鼓励更多的相亲们长期加入我们的养殖团队,养殖时间在五年以上,规模在300只以上的社员我们免费赠送价值4000元的可移动折叠鸡舍一座。2014年仅鸡苗一项就可实现近20万元的经济收入。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建设流转了温室大棚98座。种植基地实施有机种植,配方施肥,水肥监控,节水喷灌、膜下滴灌,自动卷帘,秋产冬卖,耐寒高产,蔬菜良种和新技术和错时错节,采用多茬种植模式。2015年种植的西红柿实现单产单棚3.8万元的效益,辐射带动黑家堡、郑庄、七里村等3镇,蔬菜种植面积900多亩,菜农300多户。

如何维系好这条直供链条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溯源体系”,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生产记录等资料展现其生产过程。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了解自己所吃的食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使他们的生产基地能够成为消费者放心的菜园子,真正做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