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鸡球虫病是养殖业发展中危害最大的疾病,随着集约化程度提高而日趋严重。虽然应用抗球虫药物能够预防该病的爆发。但亚临床感染引起的危害却相当普遍,并造成鸡群生长迟缓、产蛋量下降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据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抗球虫药物总值已达3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该病给美国养鸡业造成2亿美元的损失。在我国据北京农业大学调查:我国的某些地方发病率高达100%。近年由于抗药性范围的不断扩大及对药物残留量过高造成的危害认识程度的关注,可使用的抗球虫药物逐渐变窄,因此,抗球虫病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就成为球虫病防制的必然趋势。早在20世纪30年代,Tyzzer等就发现并报道,球虫病患鸡对球虫的进一步侵袭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如果每天每只鸡吞食1~20个感染性虫卵,就可以获得坚强的抵抗力,从此拉开了球虫病免疫研究的帷幕。现在人们都知道低水平球虫携带鸡对再感染具有强大的免疫力这也是鸡球虫带虫免疫研究的理论基础。历史上最早开展鸡球虫免疫防治的是美国的Dickinson,他所采用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混入5种球虫的活卵囊,并于接种后24~36h定时喂食磺胺喹恶啉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免疫力。但因卵囊用量大,操作繁杂未能推广应用。后来Edgnar创造了一种卵囊用量较少的方法,通过饮水或饲料给4~10日龄雏鸡接种混合卵囊,并通过垫草上繁殖的子代卵囊反复感染而获得坚强的免疫力。1952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鸡球虫苗―Coccivac(毒力株)。1972年,Long首次用鸡胚传代的方法培育出E.renlla致弱虫株,该虫株致病力大大降低,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免疫原性。1975年Jeffers通过反复选择早期排除的卵囊传代,获得一株潜隐期缩短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早熟株,该株的致病力伴随着潜伏期的缩短而降低,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1992年由Houghton家禽研究所研制的由7种早熟致弱虫株组成的球虫疫苗问世,并在英国和爱尔兰上市。1985年加拿大的Lee又研制出一种由4种卵囊组成的球虫疫苗(毒力株)。我国对鸡球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已成功的研制了鸡胚传代致弱虫苗和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致弱株、巨型艾美耳球虫早熟致弱虫株、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致弱株,并进行了免疫试验,获得了较为确切的免疫保护力,杨振中等经过5年的野外试验研究,证实了早熟致弱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其保护率可达95%以上。填补了我国球虫疫苗的空白。尽管疫苗学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现有的疫苗仍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近年各国的研究者又致力于另一类型的疫苗―核酸疫苗(或无生命苗)的研究,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质粒疫苗、遗传免疫苗、DNA疫苗统一命名为核酸疫苗,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避免虫体本身对动物机体的损害,而又保持其抗原活性。在球虫防制方面核酸疫苗已初步显示出其诱人的优势。Danforth和Augustine用单克隆抗体研究了子孢子内部抗原,发现了有意义的抗原主要位于折光体(RB)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1000~28000,RB在艾美耳球虫的无性发育阶段有重要意义。体外实验表明:当柔嫩艾美耳球虫发育时,能抑制裂殖体发育,RB抗原有可能成为球虫亚单位疫苗的新成员。2000年我国吴秋豫等选用可高效Etp28融合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Sf9细胞中进行表达,制备重组抗原,并注射艾维茵鸡进行了免疫保护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球虫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核酸疫苗的热稳定性是它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这是其它疫苗无法取代的,它对提高免疫预防的普及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核酸疫苗可以借助基因枪、病毒载体等方法,以实现口服免疫、粘膜免疫和浸泡免疫等非注射免疫接种,可进一步拓展疫苗的实用性,使之更加适合群体免疫接种,为疫苗的开发和制造带来了新的希望。
    标签: 疫苗 免疫 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