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鸭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上消化道黏膜发生白色的假膜和溃疡病变,临床上以幼鸭多见。 1.病原及流行特点本病原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金属光泽。菌体小而椭圆,长约2~4微米,能够发芽,伸长而形成假菌丝。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健康鸭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肠道等处寄居。本病在各种家禽和野禽中均可发生感染,主要见于幼龄的鸡、火鸡、鹅、鸽,也有野鸡、松鸡和鹌鹑的发病报道,一般鸭很少发生感染。幼禽的易感性和死亡率较成年禽高,成年鸭发生本病,主要是长期使用抗菌药,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继发感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消化道黏膜损伤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禽相互之间不直接传染。本病还可以通过蛋壳传染。不良的卫生条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维生素缺乏都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2.临床症状患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顿,缩头垂翅,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怕冷,常群集在一起,气喘,呼吸困难,时而发生咕噜声,叫声嘶哑,采食时吞咽困难,作伸颈动作。常腹泻,终因营养障碍衰竭死亡。 3.病理的变化病死鸭肌体消瘦、鼻腔有分泌物,可见口腔、咽部、食道黏膜有灰白色,白色或黄色的伪膜,伪膜与黏膜下黏连紧密,剥离后留下红色的溃疡面,并常波及腺胃。气囊混浊,成年鸭可见口腔外部嘴角周围形成黄白色假膜,呈典型的“鹅口疮”。 4.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鸭舍通风良好,保持环境干燥,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以及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防止消化道正常菌群破坏,引起二重感染。育雏期间应增加多种维生素。药物防治可采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拌料喂服或用硫酸铜溶液饮水。剂量与浓度同于曲霉菌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