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鹅养殖生长期的培育10周龄以前为种鹅的生长期,其培育过程虽与肉鹅的饲养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肉鹅强调生长速度以达到尽快上市的目的,而种用雏鹅则必须培育成具有较好繁殖力、适合于种用的体况。将春孵鹅留为种用,性成熟时间为6~7个月,种鹅刚好在9月初约为220~240日龄时开产。
育雏前期(3周龄内)采用网上饲养效果较好,卫生条件、成活率、饲养密度、育雏舍利用率、生产成本等都优于地面饲养。3周龄后雏鹅各系统机能有所提高时可采用地面饲养,在中雏期应铺上垫料。进雏前应准备好育雏舍,包括全面消毒,配齐工具、饲料、保温设施等,并在进雏前试温。
留种雏鹅应尽快运至育雏舍,进行初次饮水调教,俗称开饮。第1周饮水中需加入复合维生素,必要时加入抗菌药物。刚出壳雏鹅可用全价配合雏鹅料撒在垫布上任其采食,第2日起在饲料中混入适量青料投喂,牧草切成0.2~0.5厘米长,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放长牧草长度和增加青料量。根据鹅的生长规律,舍饲鹅在4~5周龄,放牧鹅在6~7周龄的日增重最高,达到生长高峰。
营养水平对其生长速度有较大影响,前期生长较快必须供给足量和营养水平较高的日粮,使其发挥最大的生长潜力。中后期是羽毛和骨架迅速生长阶段,第6周时,当主翼羽长至3.3厘米后,容易向外翘出,成熟后影响配种,此时应适当控制日粮,防止主翼羽生长过度,精料控制在200克/(只天)左右。7周龄时腹部新羽长齐可不用垫料,8周龄起加大精料量,尽快促进新羽生长,机体得到充分发育,满足选种需要。
2、后备鹅的饲养管理饲养至11周龄,鹅群新羽基本长齐,进行第二次选种。选择健康、生长发育快、体型巨大匀称、外貌特征符合品种特征的留种。体型、体重大,早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是肉用种鹅选择的重要指标。留种数量在符合品种特征的基础上多留10%左右,以供第3次选种。同时公母分群饲养,以后公鹅在各个饲养阶段要投喂的精料比母鹅多出10~20%,使公鹅始终保持良好的体况,以保证其体成熟和性成熟,提高配种能力。
12周龄时,鹅群进行第2次换羽,需1个月左右。在换羽期至限饲期这一阶段,后备鹅骨架、被羽等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体重继续增加,仍有较高的营养需求,但又不能投喂过量的日粮,以免导致过肥、早熟、浪费饲料。11周龄逐步减少精料量至250克/(只天)左右,混合粗料,包括青料和谷壳,早晚各喂1次。部分谷壳作为填充料,使鹅吃饱,扩大消化道容积,训练其耐粗饲能力,为进入限饲期做准备。
3、种鹅的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种鹅繁殖力的重要保证。后备鹅饲养至预产期,发育充分、体质健壮、被毛密实有光泽、第二性征明显,有利于第3次选种和产前定群。入选种公鹅是否优秀,对于种蛋受精率起决定性作用。优秀公鹅表现昂首阔步、叫声洪亮、头大额宽、肉瘤发达端正、喙不过长、眼有神、颈粗大、体大健壮、体躯呈方形,各部匀称、胫长、脚粗大且间距宽母鹅表现母性好、温驯、体态丰满、面部清秀、颈不过短、胸深腰腹阔、被毛紧密有光泽。将入选种鹅分成每群120只左右,饲养效果较好,又便于管理,公母比为1∶5~6。
种鹅每年产3~4巢蛋,当种鹅群在每巢的产蛋高峰时,因产完一巢蛋的抱窝鹅增多,采食量下降至200~220克/(只天),此时应减少投料量,随着醒抱鹅的增多而逐步恢复投料量。
产蛋期间,缩短母鹅就巢时间对提高产蛋量有明显作用。当发现母鹅有恋巢表现时,及时将其隔离1~2周,只供给饮水和青料,判断其醒抱后,前3天喂少量配合粮,使其恢复消化功能再放回大群。
4、休产期的饲养管理种鹅产蛋期为7~8个月,饲养至翌年4月下旬时母鹅开始停产,公鹅配种能力降低,受精率下降,羽毛枯萎,进入休产期。此期的饲养目的是消耗母鹅体脂和降低饲养成本,选择和淘汰种鹅,补充后备鹅。在最后一巢的产蛋高峰后,需减少配合日粮的精料含量。至4月底产蛋完全停止,精料含量减至140~150克/(只天),只投喂1次配合日粮,以放牧或投饲牧草为主。
鹅疫病防控疫病的防治与饲养管理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直接影响种鹅饲养管理的效果。种鹅养殖场需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严格地实施各项常规防疫措施,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密切注意疫病流行动态,真正做到防重于治。对鹅影响大的主要是几种传染病: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等。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在行业中已得到有效控制,在1日龄接种抗小鹅瘟血清0.5毫升/只,14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1羽份/只,开产前接种中毒疫苗2~3羽份/只在20~30日龄接种鹅副黏病毒疫苗1羽份/只,开产前接种2~3羽份在2~4周龄接种禽流感疫苗0.5毫升/只,每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每次1毫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