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鹅副黏病毒感染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鹅副黏病毒感染,是近年来报道的一种鹅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使养鹅业蒙受较大损失。自1997年在江苏、广东等地发现本病以来,国内许多地区陆续报道本病发生。目前,国内外对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病原特性、病理变化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本人在鹅病防制的过程中,亦发现本病在周边地区的流行,现将一起肉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2005年6月通辽市开鲁县2养户的45~60日龄的肉鹅群陆续暴发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肉鹅大批死亡。发病鹅群为彼此邻近的2个养殖户的肉鹅群,均为当地政府扶持的养殖示范户,有多年养鹅经验,共饲养豁鹅4670只。鹅群发病期间,本地散养的鸡只也有发病死亡的现象,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前后共有1800多只鹅发病,死亡1630多只。发病率为38.5%,病死率为90.6%。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1临床症状本病流行初期,病鹅精神沉郁,两腿无力,不愿下水,常浮在水面上不动,饮欲增加,食欲减退。口中有黏液蓄积,常有甩头、咳嗽等症状,拉白色稀粪,有的拉腥臭、糊状稀粪。中期病情加重,病鹅羽毛松乱,羽毛缺乏油脂,排带有暗红或微黄色的稀粪。后期粪便多呈绿色,严重脱水,迅速消瘦,双翅下垂,有的步态蹒跚,站立时多单脚提起。有些病鹅出现扭颈、角弓反张、瘫痪等神经症状,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4~15天。2.2病理变化病死鹅胰腺病变明显,有圆形或椭圆形白色坏死灶,中心凹陷色深;脾脏有白色坏死点,脾脏多呈花斑状;腺胃黏膜水肿、增厚,黏膜下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或于表面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的白色结痂;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黏膜上可见散在的黄豆大至小纽扣大的溃疡,病灶中心发黑,易与肠管剥离,剥离后肠管变薄,出血。部分病例小肠黏膜呈片状或广泛的针尖样出血。严重者整条肠黏膜上布满大头针帽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结节,用刀一刮则见黏膜上留下一个一个下陷的出血点;肾脏略肿大、色淡,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尿酸盐;肝脏轻度瘀血肿大;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胸腺、法氏囊萎缩;大脑、小脑充血、水肿。上述病变与国内鹅副黏病毒病相关报道十分相似。3实验室诊断3.1细菌学检查采集急性死亡鹅只的肝、脾、胰脏,组织触片,采心血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无菌采取病死鹅肝、脾、胰脏、心血,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厌气肉肝汤,37℃培养24~48小时,未见细菌生长。3.2病毒分离3.2.1病料处理将采取的肝、脾、胰等脏器组织混合,充分剪碎,用灭菌的玻璃研磨器磨细,按1∶5(w/v)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混匀,4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贮存液,使每毫升组织上清液中各含青霉素、链霉素1000国际单位,混匀后4℃冰箱中处理过夜备用。3.2.2鸡胚接种将含毒上清液分别接种10日龄SPF鸡胚15枚,每胚0.1毫升,37℃孵育,弃去24小时内死亡胚,以后每隔2~4小时观察1次,及时取出死亡胚,4℃过夜后,无菌收集鸡胚绒尿液,并盲传3代,观察胚体病变,取其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3.2.3红细胞凝集试验(HA)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按微量法进行操作。胚尿囊液有血凝性,HA为2E6~2E10。其凝集性能被临床康复鹅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3.2.4病毒回归试验将分离的尿囊液毒用生理盐水稀释500倍,经口服人工感染20日龄雏鹅15只,于接种后第4天全部发病,其症状和病变与自然病例病变特征相似,病程2~7天,观察至第15天结束时,病死率为93.3%;将分离的病毒用生理盐水稀释500倍,各取2.5毫升病毒液与等量的鹅副黏阳性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后,37℃作用1小时,分别肌注两组非免疫20日龄雏鹅各10只,剂量0.5毫升/只,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实验组连续观察15天未见死亡。对照组从第3天开始发病,至接种后第15天时,全部死亡。3.3诊断结果经上述步骤,本次鹅群发病经诊断为鹅副黏病毒病。4中西医结合防制措施发病鹅群以中医瘟病学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如下方药治疗:鲜芦根2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薄荷6克、柴胡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葛根10克、黄芪15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水牛角15克、生地黄20克、芍药12克、丹皮10克等。上述中药购自通辽市药材公司。共为细末,发病鹅群拌料投药,投喂剂量为每只鹅1.5克/天。食欲减损或废绝的病鹅,用人工方法填喂。同时,使用鹅副黏病毒疫苗,对受威胁鹅群紧急接种,剂量为0.5毫升/只;对发病鹅群使用鹅副黏病毒高免血清肌注2毫升/只。病鹅群投喂多维电解质,盐酸恩诺沙星30毫克/千克拌料,以控制继发感染。隔离饲养病鹅,用百毒杀和烧碱对鹅舍内外环境及用具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更换垫料,保持鹅舍干燥通风。经上述处理后,第4天死亡开始减少,第5天鹅群食欲开始增加,第8天后鹅群基本恢复正常。此后,另两邻近饲养户的930只种鹅发病后,采用上述方法处理,仅死亡26只种鹅,疫情很快得到控制。5小结与讨论5.1在本病的防制上,有些地方将本病当作鹅的新城疫,而采用鸡新城疫LaSota、Clone~30、N79、N88和Ⅰ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常达不到理想的预防效果。有些地方应用新城疫Ⅰ系疫苗免疫后鹅群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和部分免疫鹅死亡。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发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容易造成误诊,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扑灭。虽然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同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新城疫疫苗株属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在抗原性上存在着差异。因此,用新城疫活疫苗和新城疫灭活苗免疫鹅群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这是发展养鹅业的地区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5.2本次鹅病治疗采用的方剂是通过银翘散、藿朴夏苓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方剂加减化裁而来,药物较多、性偏寒凉,主要以中兽医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卫、气、营、血各阶段传变,都表现出起病急,迅速入里的特点,往往病初就出现了卫气同病和肺脾同病的现象。进一步发展就会直逼营血,并出现一系列危候。同时考虑到鹅副黏病毒病有明显的出血性病变,乃血热妄行所致,离经之血就是瘀,显然热盛还并发血瘀,则采用凉血活血之品,同时使用了黄芪补气以提高免疫能力,使得补而不留邪、清热而不伤正。5.3许多饲养户常将鹅鸡混养,认为鹅群中的鸡或附近鸡场发生新城疫,对鹅群没有影响。因为以前流行的鸡新城疫不是F基因Ⅶ型毒株,鹅等水禽对其有抵抗力,不引起鹅感染发病。1997年以来,发生鹅副黏病毒病后情况完全不同了。从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人工感染实验证实,鹅副黏病毒对鸡有高致病性,鸡感染该病毒亦可造成鹅群发病。因此,现在鸡发生副黏病毒病对鹅群有很大的威胁,这是养殖场户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5.4鹅群发病后,饲养在同一个水系的其他鹅群,可很快受到感染。除鹅接触造成传染外,通过水源的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消毒工作,除鹅舍、放牧场地进行消毒外,活动水域同样要彻底消毒。鹅群发病后要加强饲养管理,适当增加精料,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护理,减少死亡率。
    标签: 病毒 发病 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