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行是鹅的一种常见病,它可发生于任何品种、任何日龄、任何季节和环境,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肉用鹅发生跛行病,可导致采食困难,增重减慢乃至死亡,影响群体育成率,降低经济效益;如种用鹅发生跛行病,必将降低甚至丧失其种用价值,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鹅的跛行应引起饲养者及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下面就鹅跛行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作一肤浅的叙述。1.跛行的表现跛行系指患鹅的一肢或两肢的某些关节的骨骼、肌肉、皮肤、血管及神经组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生理结构的损伤,表现出一肢或两肢的“敢踏不敢抬”或“敢抬不敢踏”的一系列病理症状。跛行一般呈散发性,但也见有占群体20%以上的。2.跛行的病因(1)机械因素:如动物在打斗过程中受伤;放牧过程中,由于道路不平或牧场地势复杂而造成跌伤、扭伤;注射投药时,由于捕捉姿势不当等。(2)物理因素:如鹅在运动过程中“脚底”被锐利物体刺伤,或被冻伤、烫伤、烧伤(包括强酸强碱性物质)。(3)药物因素:有许多的药物,哪怕是常用量也都有可能引起跛行。(4)营养因素:如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蛋能比失调,以及某些维生素含量不足。(5)病原因素: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可侵入动物机体,使其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如由巴氏杆菌引起的慢性禽出败,不但可致患鹅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还可使其运动器官的某些关节或趾部发生炎性肿胀,致患鹅发生跛行。这类跛行的发病率很高,可达几个乃至几十个百分点,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病情则迅速恶化甚至瘫痪,卧地不起,无法自行采食而死亡。此外,由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一些病毒引起的关节炎,都可使患鹅发生跛行。(6)环境因素:如将鹅饲养在阴冷潮湿的地面上,无需多久,就会出现软脚性跛行;若不及时改善环境,将有部分发展为“弯脚”乃至瘫痪。在舍外,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突然下大雨,鹅体被湿热突袭,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跛行。(7)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跛行-脚垫肿(也就是潮汕地区称之为脚钱的跛行),这类跛行多发生于成鹅。开始是鹅的脚趾部在地面某些物理因素和病原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局部的损伤;另一方面,机体动员各种防御力量与之斗争,其结果是“脚钱”越来越大,跛行越来越严重。由于病鹅很少能得到及时应有的治疗和护理,又由于患部始终处于各种病理因素的包围中,最后患鹅终于不能站立。3.诊断虽然跛行的类型繁多,病因复杂,但只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认真观察、细心分析,诊断也是不难的。当发现鹅群中有跛行病鹅时,就应对该群体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发病的症状是否相似,然后对患鹅进行个体检查。如患鹅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跛行的具体部位等。若发病率在2%以下者,一般都是外伤性的。若发病在5%以上的,且症状基本相同的,就应考虑鹅群近日是否用过哪些药物,剂量和疗程怎样,有无中毒的可能;或是饲料中钙磷含量及比例,蛋能比是否适当;饲养场地的湿度、卫生、通风和光照情况,鹅群有无经常放牧运动等。最后就是考虑是否由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跛行,不但发病率高,而且症状较重,患鹅表现为运步不稳,肢体颤动,两翼张开,不断尖叫。病鹅症状有时轻时重的变化。但这类病鹅在食欲方面变化不大,只是粪便稀软,略带灰白或青绿色。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将迅速恶化。4.治疗如由外伤引起的跛行,一般应采取抗菌消炎、解热镇痛的治疗原则。可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氨基比林等注射液单独使用或将有相辅作用的两种药物,适量配合后肌注,每日一次,连用数日。较严重的外伤或开放性骨伤者,则应对局部进行相应的外科处理;对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可用维丁胶性钙进行肌注,每日一次,连用数日。对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除对个体进行治疗外,还应考虑是否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对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的,应在原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加入1%~2%的骨粉,并补充维生素A和D。有时也应补充B族维生素,或调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5.护理对那些站立和运步困难的病鹅应进行隔离,集中护理,防止被其他鹅继续践踏和挤压。要尽量给病鹅营选一个既温暖又通风干燥的小环境。病鹅应尽量避免下水。在饲养方面,要提供质量较好的、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的饲料。饲槽不能太高,要保证每~病鹅都能自由采食。集中护理的另一目的是能对病鹅进行连续性治疗。6.预防跛行病的预防,最主要是在育雏前(尤其是5周龄以前),鹅舍地面和垫料一定要保持干燥;既要注意保温,又要注意通风;饲养密度不宜过大,要保证每一羽鹅都能自由采食而不致相互挤压。其次,要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