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弹涂鱼形态、习性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弹涂鱼是弹涂鱼科鱼类的总称,俗称跳鲨,弹糊鱼、跳鱼等。为暖水性和暖温性近岸小型鱼类,广分布于非州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新赫布里底群岛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美州不产),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弹涂鱼种类不多,中国沿海主要3属6种。浙江沿海共3属4种,分别为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青弹涂鱼。弹涂鱼是小型食用鱼类、肉味鲜美、食物链短、养殖成本低、投资成本低、鱼病少,易于养成、活鱼耐长途运输、营养丰富、有滋补功能,为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各地群众广泛认为的补食佳品,国际国内需求量大。大弹涂鱼是弹涂养殖中最主要的种。  一、大弹涂鱼的形态特征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nsPectinirostris(Linnaeus),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腹缘平直。头中大、稍侧扁。吻短而钝,大于眼睛。眼高位、互相靠近、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游离、眼间隔颇狭,似一纵沟。口大、亚端位、平裂、上颌较长、上颌骨伸适眼后缘下方。两颌牙单行,上颌牙细类,前方具2~4犬牙,下颌牙大,水平状,牙端斜截形,逢合处具1对犬牙。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牙。舌大而厚,圆形、不游离。上唇褶发达,几达中央,下唇褶短,位于口角处鳃孔中大,鳃盖膜连于峡部,峡部宽,鳃尖而短。  体及头部披圆鳞、前部鳞小、后部鳞较大,胸鳍基部亦披细圆鳞,无侧线。  背鳍二个,第一背鳍高、鳍棘丝状延长;第二背鳍低,基底延长,鳍端延伸越尾鳍基。臂鳍低而延长,最后数鳍条延长;胸鳍长,略呈尖形;腹鳍念合成一吸盘,边缘完整;尾鳍圆形。背侧青褐色,腹侧浅色,第一背鳍深蓝色具不规则白色小点;第二背鳍蓝色,具4纵行小白斑,臂鳍、胸鳍和腹鳍浅灰色,尾鳍青黑色,有时具白色小点。  二、生活习性  (一)栖息习性  弹涂鱼可以利用胸鳍和尾鳍在水面上,沙滩和岩石上爬行或跳跃。大弹涂鱼可用内鳃腔、皮肤和尾部可做为呼吸辅助器食。只要身体湿润,便能较长时间露出水面生活。是暖水性的广温、广盐鱼类。弹涂鱼在淡水中维持时间超过十天会引起死亡。水温14~30°C生长较快,14°C以下隐居洞穴,索食少,生长慢。  弹涂鱼对恶劣环境的水质忍受力比一般鱼类强,具有如淡水黄鳝同样的习性,能钻入孔道栖息,在滩涂中可见到众多的孔口散布。一般孔道必定有2个以上的孔口,一个是正孔口,另一个是后孔口(俗称后泡孔)正孔口为出入要道,后孔口是畅通水流和空气流通。洞穴孔道不太规则,一般常呈y型或U型。孔道的深浅和长度,依底质的性质而异。软泥质涂较深长,可达50~70公分。孔穴一般是独占性的。但在繁殖季节常有雌雄同穴现象。在弹涂鱼的孔道也作产卵室。  (二)大弹涂鱼的食性  弹涂鱼生活于近海沿岸及河口高潮区以下的滩涂上,在晴天出穴跳跃活动于泥滩上觅食,以滩涂上的底栖藻类、小昆虫等小型生物为食。由胃含物分析结果,弹涂鱼以食附着性的矽藻类为主。在退潮时或者排干池水的池底,常看见弹涂鱼取食底栖藻类的情形,即下颚接触滩涂表面,像犁田似的,把头左右摇摆爬行前进而索食底栖藻类。弹涂鱼无互相残食的恶习,人工养殖多用施肥来培育基础饵料,促进弹涂鱼的生长。  (三)繁殖与生长  大弹涂鱼性成熟个体12~15厘米,体重30~40克,繁殖季节为4~9月,盛期5~7月。天然产卵在滩涂洞穴,排卵其中,深藏受精卵,自然孵化。性成熟时雌鱼生殖孔红肿,大而圆形;雄鱼生殖孔狭小,延长呈尖形。卵巢呈黄色,所产的卵沉粘性,圆球形、淡黄色、透明。雌鱼怀卵量1~2.5万粒,卵膜的一端有一丛粘着丝,可附着其它物体上,卵径0.51~0.61毫米,受精卵在水温26.5~29.0°C,盐度25‰~27‰条件,径87小时孵出仔鱼,一个月后可长到13毫米。雄鱼精囊2条,在腹部侧呈淡红色细条状。  大弹涂鱼生长很快,早期仔鱼在环境条件好,底栖藻类丰富地区当年可长到12~13厘米,达到商品规格。一般经过两年也可以达商品规格。弹涂鱼一般寿命为3~5年,最高令达7年。
    标签: 滩涂 背鳍 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