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是一种集传统和现代农业于一身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产量受杂草、虫害、病害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稻田养鱼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生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田养鱼除草效果显著
与水稻单种相比,稻鱼共生田里杂草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减少了82. 14%和88. 91%,比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还好;稻田养鱼防虫害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稻飞虱和泥包虫等常见害虫;鱼类会争食带有纹枯病菌核、菌丝的易腐烂水稻叶鞘,从而达到及时清除病原,抑制或延缓水稻病情扩展的功能。
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吃进的杂草中3026~40%转化成自身能量,还有60%~70%以粪便形式排泄在田中,起到积肥、增肥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养鱼田比非养鱼田土壤有机质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研究证实由于鱼的活动能起到松土、增温、增氧,使土壤通气性增强,以及根系活力增强等作用,使得稻穗长度增加、每穗饱满粒数增多、水稻增产显著。
稻鱼共育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浙江温州市泰顺县农户稻田养鱼调查数据显示,稻田养鱼稻谷产量平均每667米2达到437 千克,比不养鱼稻田增产22千克,增幅达5.3%;鱼平均产量每667米241.6千克,当年鱼产值达每667米2832元。稻田养鱼的总产值是不养鱼的2.4倍。
稻田养鱼还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同时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养鱼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都大大减少,提高了稻、鱼的品质,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浙江山区青山绿水,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规范化稻田养鱼除了第一产业开发外,还可以依托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与旅游相结合,开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农业休闲生态园等。
稻田主养彭泽鲫防治杂草
肖筱成等(2001)于1996年对主养彭泽鲫双季晚稻田的病虫草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未养鱼的双季晚稻田作对比观测。
稻田主养彭泽鲫,每块田均开设有鱼凼鱼沟(沟凼连通,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和进水口、排水口,加高加宽了田埂。于6月上中旬每667米2放养彭泽鲫1000尾、草鱼700尾、鲢鱼250尾、 鳙鱼50尾,均为夏花鱼种。栽插水稻品种为威优64,移栽期7月25日。田块间土壤肥力水平、施肥数量、栽培技术及管理方法均相似。
9月15日进行田间杂草调查,对照田中的主要杂草有萍类、 牛毛毡、矮慈姑和鸭舌草等,主养彭泽鲫的田块基本上未发现杂草,除草效果很好。9月8日调查稻飞虱虫口密度,比对照降低34. 56%;纹枯病的病丛率、病株率、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4%、 41. 2%和37.5%;二化螟危害率比对照田降低33. 3%~40%。
稻田主养彭泽鲫技术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在非养鱼田,双季晚稻一般需要用农药防治病虫害2~3次,多的达4~5次,用除草剂防除杂草1~2次。而主养彭泽鲫的田块一般用农药1次,不用除草剂,从而节省了人力财力,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
稻田主养彭泽鲫一田两用,变单纯种植水稻为种养结合,改革了传统稻田耕作方式,同时也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绿色或有机粮食和水产品,提高稻田的产出效益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