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的投饵技术
1、饵料种类:青蟹属于肉食性蟹类,因此要以肉食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常用饵料有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饵料。其可食饵料的种类较多,可根据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选择,只要无毒无害、青蟹喜欢觅食的廉价饵料,都可作为保障供给的饵料源,但要求饵料必须新鲜,霉烂变质的饵料切不可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青蟹的健康生长。
2、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如浙江沿海5~6月和9~10月水温较适宜,青蟹的摄食量会增强,应多投饵,7~8月高温期水温偏高,5月以前和10月以后水温明显偏低,青蟹摄食量会减弱,则应少投饵。
3、投饵方法:饵料要均匀地投放于蟹池的四周,不宜投放在池中央,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在池周边设几处食料台,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饵量。根据青蟹日伏夜出活动觅食的生活习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风起(农历),前、后半夜温差拉大,青蟹则易烦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适量增投一次饵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减轻其相互残杀。
青蟹的水质管理
1、合理换水:换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日常换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则,一般3~5天换一次水,大水潮时多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1/5。高温期池内水质差,池外(外海)水质好则要增加换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进行,具体应根据本池池水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2、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高潮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3、环境稳定:要确保池内各理化因子相对稳定,换水前后要随时检测池内外海水的温度、盐度,尤其在降雨前后更应引起注意,避免换水前后温度、盐度变化过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厘米为宜,还需保持良好的水色(浅黄色、黄绿色)和充足的溶解氧(大于3毫克/升),pH值控制在7.8~8.5之间,一旦发现池内有腐败物要及时清除。
4、水质改良: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等,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可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大有好处,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种放养前的5~6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5~20ppm(菌液浓度每毫升达10亿个以上),以后每隔10天~15天泼6~8ppm,可结合实际灵活掌握应用。
5、越冬管理:在越冬前尽量做好降低池内水位工作,促使秋蟹在池的中边沟两侧及塘底挖掘洞穴潜伏过冬,当北方冷空气来临前要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越冬期水温在10℃以下时不须投喂饵料,水温在12℃上时,则少量投饵,水温回升至14℃以上,要适当增投饵料,对面积小、保温性差的池塘,可搭棚盖上覆盖物越冬。
青蟹的收获运输
1、收捕时间:青蟹幼蟹在池塘内经过3~5个月的精心饲养,体重达到200~250克以上即可开始收捕,具体的收捕时间应根据市场行情、池塘养殖中后期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而定,如池内蟹密度高低、个体规格大小、肥满度、水温、水质、底质、饵料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决定早捕还是晚捕、怎么捕、捕多少,但常年的收捕时间为8~12月。
2、收捕方法:可以根据青蟹在涨潮时溯水集聚到闸门附近、企图逃离的习惯,采取捞网捕捉的方法。或在潮涨池内纳水时将蟹笼投放在闸门处,蟹趁逆流而进入笼捕。或采取平时日常管理进排水产生顺逆流的有利时机,放置多节纺锤形倒刺网捕。或遵循青蟹贪食和夜间出穴四处频繁活动的规律,进行投饵诱捕。或将池水排干露滩,用铁齿耙耙捕、捅洞穴钩捕、用手捉摸捕等。
3、捆扎方法:捕捞起来的青蟹应先放在盛有绿色树枝叶的(如芦梗叶等)装置物、塑制桶内,防止它们互相钳咬致伤。然后逐只检查,挑选符合商品规格的肥蟹,捆绑起来装入箩筐。不符合商品要求的瘦蟹小蟹,放回池中再养殖。捆扎蟹用的草绳可就地取材,一般夏天适用比较清凉的咸水草,冬天则用具保暖作用的长杆稻草,也可用塑料绳,既方便又易捆绑。
4、夏天运输:先将用咸水草、塑料扁丝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箩筐中,加盖浸于清新海水中数分钟,让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装车。为防止日晒雨淋,车厢上应覆盖透气性很好的篷布。如是长途运输,每天早中晚洒咸淡适中的海水数次,以保持蟹体湿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青蟹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而且能保持较佳的色泽。
5、冬天运输:应先将稻草或塑料绳捆绑好的商品蟹放入竹箩或塑料箱装运。如遇天气寒冷,箩箱周围铺上稻草等保温物保暖,防止寒风冷气进入。在放入箩箱时,青蟹的口器应朝箩箱中心,上面加盖麻袋。最好选在白天行驶,长途运输则要求每天早、晚洒水(咸淡水适中)保湿。这样商品蟹离池可存放一个星期至半个月。
青蟹的病害防治
1、蜕壳不遂症
【症状】一般多发于每年的秋季,每当第一次寒潮初来时,大量体重在150克左右的青蟹容易感染弧菌,在未收捕继续留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死亡。病蟹体液白浊,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折断步足会溢流出白色粘液。发病池塘极易重复感染,死亡率可达30~80%,对养殖生产影响特别严重。
【病因】秋季水温在22~25℃时为水体中孤菌等病原菌最适繁殖的条件,而水温下降又会降低青蟹的活力及抗病力,病原菌感染为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发病还与青蟹特殊生理生态结构有关,秋季25~28℃水温时正值青蟹集中生殖蜕壳期,一般蜕壳硬化时间较长,极易感染病菌。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是防病的最基本的措施,严防外染源污染及外病菌源感染。在发病前半个月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每隔7天交替消毒。对发病的池塘用0.33ppm二氯海因或0.8ppm溴氯海因进行全池水体消毒,连用2天~3天,同时结合内服强力霉素,连用5天~7天,其效果较好。
2、黄斑病
【症状】得病初期在青蟹的螯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而后在腹甲上出现铁锈色斑点,或在螯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粘液。螯足的活动机能减退,失去活动规律和摄食能力,腹甲上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黑色。
【病因】引起此病的病原细菌种类较多,分布也很广。发生此病的直接原因是青蟹在收捕、运输、养殖过程中甲壳上表皮受伤,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所致。其发病频率及感染率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一般的发病时间大多在水温偏高、雨水较多的季节。
【防治】投喂新鲜饵料,多投活性饵,可减少该病的发生。蟹苗的捕捞、运输、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要细心,防止蟹体受伤害。放养的密度不要太高,保持水质清新,放养前苗种要用200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3分钟。尽量保持养殖池水盐度稳定,定期使用25ppm生石灰或2ppm漂白粉进行灭菌消毒并做到每月全池泼洒茶枯浸出液。发病的池塘可用0.5ppm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配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施用5克,连用一星期,可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生。
3、黄水病
【症状】因在临死前肌肉液化成“黄水”而得名,每年春夏之交的发病率要比秋季高,严重时死亡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青蟹的健康生长。
【病因】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季节水质、底质差,细菌大量繁殖引起。7~10月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该病的发生。青蟹虽然能对低剂量的白斑病毒有抵抗力,但出现病虾大量死亡沉积于池底时,一旦池内鲜活饵料短缺,已感染病菌但还未发病的青蟹觅食了死虾后会在大剂量的白斑病毒感染助动下,很快发病并开始大批量集中死亡。
【防治】发病前半个月用生石灰25ppm或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预防,同时结合内服复方环丙沙星,用量为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3克,连用3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应连续消毒3天,内服复方环丙沙星,每天每100公斤蟹体施用5克,连服5天~7天有较好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