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土池育苗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河蟹土池育苗成本较低,6~7万元就可建一个l0亩左右的新场,l0亩水面一般只需直接生产成本15万元左右,而且生产较为稳定,一般亩产可达5kg。但随着土池育苗场的急剧增加,问题也逐步出现。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浙江宁波地区的生产实践,就土池河蟹育苗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作一介绍和探讨,以供参考。  1、土池:设置土池应挖成近正方形,长形池易造成幼体聚集于池的上风边角,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土池以长宽比5.5:4.5,面积0.5亩,池深1.5m左右为宜。新建池池壁应拍打结实,以防海水浸泡而倒塌。池壁坡度越小越好,以免水位变动过大造成幼体搁浅。池底要求硬质的沙土底,有淤泥的应彻底清除干净。土池布局一般为并排式。  2、清塘:于育苗前15天选择晴天进行,清塘时抽干水,视底质情况用75~150kg/亩生石灰及4~8kg/亩漂白粉混合泼撒池壁,浸泡池底。  3、亲蟹  3.1购蟹时间:土池育苗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大,故尽可能晚些购蟹。但近年发现,3月10日后进场的蟹,普遍出现极为严重的抱卵蟹卵粒脱落现象,而3月10日前进场的无一发生。这可能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水温变高,引起亲蟹有效积温过高.导致性腺早熟所致。因此,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与水温状况,适时购蟹进场。  3.2亲蟹选择与暂养:应选择金爪、黄毛、白肚的健壮个体作亲蟹,雌雄比以3~2.5:1为宜。暂养密度不宜超过300kg/亩。盐度不低于8,水温不低干10℃,否则易造成流产。日投饵量按亲蟹总体重的0.5%~1.5%,水温低干6℃时,可不投饵。  3.3亲蟹再利用:许多场抱卵蟹第一次孵化时就布满所有土池。但由于气温、水温逐步升高,使抱卵蟹第一次孵化结束至第二次孵化间隔时间缩短,由于没有留下空池,结果就无法利用第二次孵化的幼体。笔者认为,第一次布池时应留2~3池(按10亩水面)备用,因4月下旬天气以晴朗为主,除蚤状幼体I期变Ⅱ期淘汰较多外,一般到大眼幼体都较顺利,而且越到后期价格越高,故应充分利用第二次抱卵蟹。有条件的场,待亲蟹第二次抱卵时可移入室内,进行低温处理,以延长抱卵蟹第二次孵出时间。  3.4孵化时间控制:土池水温受天气影响较大,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相对一致,所有场几乎1~2天内同时开始孵化,同时变为大眼幼体,而且大眼幼体变幼蟹随水温的不断上升变得更为迅速,在26~30℃时,大眼幼体变齐后的第2~3天就有个别幼蟹出现。由于各场家出现大眼幼体时间较为集中,对销售造成极大的压力,许多场家被迫压价出售,恶性竞争。针对该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尽量克服同时出苗的情况:  3.4.1土池低温换水法:使用海区的底层水,每天换水,换水量及换水时间视天气及池塘水温而定,尽量维持较低的水温。  3.4.2防止营养过剩:在摄食旺盛阶段,适当减少投饵量,而且应使用低值鱼类饵料,以抑制卵粒发育过快。  3.4.3室内暂养:有越冬室的场,可以把抱卵蟹移入越冬室,一方面越冬室阴暗,气温较低,可以维持低温、恒温;另一方面每天可方便地换入海区相应的低温水,有利于延缓亲蟹孵出幼体时间。实践证明,该方法可延缓7天左右。  4、育苗管理  4.1水处理:土池育苗用水必须经沉淀处理,各土池第一次进水必须消毒,方法是提前3~5天进水,水位60~70cm,用2kg漂白粉消毒,用前再加10cm新鲜海水。蚤状幼体I、Ⅱ期每天添加10cm海水,Ⅲ期后,每天或隔天换水1/4~1/3。若海区水质不佳,整个育苗过程可不加换水,但第一次必须进满沉淀海水。  4.2进水网目:许多场对进水网目不很重视,事实上这涉及到桡足类数量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蚤状幼体I期时由于个体较小.密度较高,通常用1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允许小的桡足类进入。蚤状幼体Ⅱ期后可换成60~40目进水。这样,桡足类提早在池中繁殖,可减轻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时对卤虫幼体及成体的压力,也可促进饵料营养的互补,有助于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的成活率。  4.3蚤状幼体I期培养密度:以往经验及报道均认为,土池蚤状幼体I期密度应以1000万/池(半亩池)为宜,但笔者认为,在最先、最后孵化的l、2个池密度应加大至l500万/池较为合适,因该阶段孵化需较长时间,发育也极不同步,以后淘汰率也较高。在孵化高峰时,如预期未来几天天气较好,可使用600-800万/池的密度,因高峰期孵出的幼体发育整齐,成活率高,而且应选择最好的土池来布这些幼体。  4.4饵料  4.4.1卤虫幼体:卤虫幼体为土池育苗中最主要的饵料,许多场只使用单一卤虫幼体。关于卤虫幼体的投喂量问题,在蚤状幼体I期多投已形成共识,这可使一部分未被食完的卤虫幼体长成成体,作为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的饵料,以提高变态成活率。但具体的量仍较难把握。根据笔者经验,在蚤状幼体I期的第l、2天应适量,以食完略有剩余为好;I期将变成Ⅱ期及Ⅱ期第一天应多投,保证一定量过剩,多余的卤虫幼体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后,不再多投,否则易造成灾害。笔者1998年一个池由于蚤状幼体I、Ⅱ期过多投喂卤虫幼体,造成卤虫幼体的群体优势,使得蚤状幼体I-V期间不断死亡,几乎全军覆没,而卤虫成体充满了整个池。从蚤状幼体Ⅲ期至V期,卤虫幼体投喂量以2次投饵间不出现大量残杀,而部分蚤状幼体肠胃仍能辨出微红或微黄色即可,日投饵4~8次/池。但V期将变大眼幼体时,投饵量尽可能充足。  4.4.2虾片及蛋黄:虾片及蛋黄目前看来尽管不是必需的饵料,但在土池育苗中仍起两方面作用。首先,供作河蟹幼体的饵料,由于许多场难于把握孵出蚤状幼体I期的准确时间,而使得开始时卤虫孵化跟不上需要,此时使用少量虾片及蛋黄对刚孵化的I期蚤状幼体显得尤为必要。其次,供作卤虫幼体的饵料,使之能顺利培养为成体。通常在蚤状幼体I期,蛋黄投喂量0.5只/次,虾片5~15g/次(卤虫孵化跟不上时取上限,否则取下限),每日8次。蚤状幼体Ⅱ期开始,停止投喂蛋黄,虾片投喂量应视池中未食完的卤虫幼体数量而定,一般5g/次,每日3-8次。  4.5日常管理  4.5.1幼体密度检查:幼体密度检查用口径20cm左右的小型浮游生物拖网进行,根据拖网在池中拖动一定距离后获得的幼体数末估计池塘中幼体总数。检查时应先开增氧机10~15分钟,并做到每日定时、定点、多点检查。通常蚤状幼体I期、V期及大眼幼体期会引起密度较大变动,其他各期变动不大。造成幼体密度变动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第一,水温与盐度。冷空气、降雨、暴晒导致水温与盐度的急剧变化,是导致蚤状幼体I期、V期密度大幅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饵料数量。饵料不足会引起生长发育延缓或停滞,造成蚤状幼体I期、V期变态时大量死亡。第三,病害。由卤虫卵壳引起的聚缩虫及累枝虫,是影响大眼幼体成活率的主要病害。  4.5.2增氧:土池育苗中使用增氧机已属常识,其主要作用是增氧,其次是使幼体及饵料分布均匀。一个0.5亩的土池只需一台功率为0.75kW的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机用绳固定,位置以产生的水流能沿池壁循环流动为准。增氧机开启时间长短,应视下列情况而定:一是抱卵蟹大量孵出幼体时,应间歇开机,以防I期蚤状幼体互相拥抱成团而死亡;二是投饵时应开机,使幼体摄食机会均等;三是高温、闷热天气,极易造成V期蚤状幼体缺氧,应增加开机次数。高密度池水温达26-30℃时,可采用24小时不断增氧方式,尽管能造成池水一定程度的混浊,但实践证明,对V期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成活率无明显的影响。笔者1998年一个半亩池(水位0.75m),水温29.6℃,采用开机3小时、停机0.5小时方式直至出池,最后出苗9kg。  4.6淡化:淡化在土池育苗中被认为并不是很主要的环节,因许多场家均做过此种实验,即健康的大眼幼体变齐后,直接移入纯淡水,1~2天后观察,成活率可达90%~100%。基于该实验,许多场几乎均一步淡化到位。事实上,据大量客户反映,这种淡化方式会造成Ⅱ、Ⅲ期仔蟹变态时的大批死亡。笔者近年来均采用逐步淡化法,从大眼幼体变齐后,每日淡化幅度5~8,快变幼蟹或个别出现幼蟹时出苗,根据追踪调查结果,养殖户普遍反映良好。
    标签: 幼体 育苗 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