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2003年,辽宁省盘山县坝墙子镇在于永清教授主持下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品河蟹实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多年来,盘山县积极整合河蟹产业项目,以水稻、河蟹为主导品种,全面开展稻田养蟹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与服务。成功地打造出“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模式——“盘山模式”,为中国北方水稻主产区的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使河蟹产业成为具有盘山地域特色、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稻田的浅水环境是水稻种植对环境的基本要求,但这种浅水环境对水产养殖品种来讲是不利的。由于稻田水浅,水体小,环境变化较大,对河蟹的蜕壳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稻田中河蟹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溶氧、酸碱度(pH)、水生动植物及光照等。
1.水温
蟹属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其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稻田中水的温度直接影响河蟹的摄食及蜕壳生长等。河蟹在水温10℃以下时,摄食基本停止;水温高于10℃时,摄食开始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在20~28℃时,河蟹进入最佳生长期: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0℃以上,蜕壳受到抑制。此外,水温骤变对河蟹的生长变态十分不利,特别是幼蟹,温差超过3~4℃就有可能引起大批死亡。由于稻田水浅,水体小,水体对温度变化的缓冲作用很弱,水温的变化直接受气温、光照等影响,昼夜温差较大。据测定,早晨3~6时最低,水温在15时左右最高, 变幅在4.5~14.6℃。稻田中的水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超过蟹的生存极限温度。
2.酸碱度(pH)
水的酸碱度即水中的氢离子浓度,用pH表示。以pH等于7 为中性,当pH大于7时,水呈碱性;当pH小于7时水呈酸性。 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适宜的pH在6.5~9.5范围,但河蟹在酸性环境中,会产生甲壳钙沉淀,影响蜕壳生长。因此,要求水体pH 在7~8。
在池塘中影响水体pH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的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比例。而在稻田中,由于水体小,水中pH直接受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在山区、黄土丘陵土质往往呈酸性,养蟹的田块需经常用生石灰改良土质,提高pH;在平原地区,土质一般为碱性或微碱性,适宜于河蟹的生长。
3.溶氧
河蟹虽然不会因为水中溶氧低而“浮头”窒息,但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会爬上岸,摄食减弱或停止,因此,要求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稻田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稻田中水生植物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二是空气中溶入水中的氧气。空气中氧的溶入与气温、气压等密切相关。稻田水浅,水表面与空气接触面大j水中溶氧容易从空气中得到补充,又容易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压的下降从水中逸出。据测定,水中溶氧变幅在2. 25~ 10.7毫克/升,月平均值为3.35~7.80毫克/升,这一溶氧量基本上适合蟹的生长。但在夏季高温时,由于天气热,在雷雨天、闷热
天时气压低,溶解氧下降,如8月份的溶解氧平均值为2.56~ 5. 92毫克/升,可能会对河蟹生长产生影响。虽然河蟹对溶氧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像鱼虾那样会因缺氧窒息死亡,但当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蟹的摄食生长均会受到影响。
4.水生动植物
稻田中的水生动植物主要有水生植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 底栖生物及鱼类等。
(1)水生植物。稻田中的水生植物除了水稻以外,常见的野生水生植物有各类浮萍、金鱼藻、牛毛毡、矮慈姑、鸭舌草等,人工种养的有绿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种类较多,既可为河蟹补充植物性饵料,又可提供良好的栖息、荫蔽场所。
(2)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等藻类。浮游生物是蟹苗放养人田后的天然饵料。
(3)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底栖生物主要有水蚯蚓、蚌、螺及一些水生昆虫的幼体,为河蟹的主要天然动物性饵料。
(4)鱼类。稻田中的鱼类主要有泥鳅、黄鳝、小鲫鱼、麦穗鱼等,这些鱼类与河蟹争食,甚至危害幼蟹及软壳蟹。
5.光照
河蟹对光照的要求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在幼体发育早期几乎处于黑暗状态,后期需适当光照;幼体变态阶段需要的光照强度2 000~6 000勒克斯;在河蟹养成期,河蟹不喜光,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稻蟹兼作的稻田中,水稻可以起到较好的遮光作用,在稻田专养及轮作稻田中需种些水生植物作为遮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