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适应性强、病害少、饲料来源广、容易饲养。用水泥池进行高密度养殖,具有投资少、易管理、效益高的特点。1.养殖池的建造。黄鳝池应选择在向阳避风,接近水源,进水、排水方便,水源不被农药污染,日常管理方便的地方。黄鳝养殖池的规格一般以10平方米大小为宜。黄鳝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习性,饵料不足时会互相残食,因此,鳝池不宜造得太大。如有条件,应多建几个池,以便分级饲养,提高效益。池深一般为1米,长宽可根据地形条件而定。将池底和池壁的土夯实,再用水泥浆抹光,也可用砖砌构建,做到既不渗水,又不会被黄鳝打洞穿孔而漏水。池壁顶上做成向内伸出10厘米的檐,使壁顶呈"r"型,以防黄鳝沿池壁向上窜出或用尾钩墙外逃。在距池顶15厘米处,开一个10×20厘米的溢水孔,并用铁丝网罩住防逃,供暴雨时池水上涨排水用。池底筑若干条土埂,土埂高40厘米、宽60~70厘米,供黄鳝打洞藏身,两土埂间隔50厘米,以利黄鳝外出觅食。土埂的做法是:用2块40厘米宽的模板侧竖,中间相隔60~70厘米,做成模槽。选用旱地上的松土,用锄薄削敲细,加水稍加搅拌,倒在模槽里夯实。为了使土埂耐水浸而不垮,可在拌土时加入少量石灰水,以增加密度;但石灰不能用得太多,以免过分板结后黄鳝无法钻洞,一般为每立方米土中用1千克石灰为宜。在土埂之间的沟中,铺20厘米厚度的肥河泥或塘泥,或是堆积腐熟的有机物质(青草拌和猪、鸡粪肥均可),以繁殖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供黄鳝食用。土埂顶上保留10~20厘米的水层,最深不能超过30厘米。池内放养一些水生植物,以遮挡住一部分阳光,夏季温度过高时,可在池上搭棚遮荫。2.饲养管理。选择无损伤、背部呈深黄并带有褐色斑纹、条重25克以上的幼鳝作种苗,放养后成活率高,生长快。放养时应按大小分级、分池饲养,使用一池中的苗种大小均匀,切忌大小混养,每平方米一般投养50~60条(约1.5千克)。饲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每平方米可增至80~100条(约2.5~3千克)。黄鳝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因其越冬后体内营养消耗多,此时需大量摄食,食量大,食性广,便于驯化;因放养早,可有足够的生长期。只要饲料充足,水质良好,到12月份捕获时,大的可达150~200克,平均每尾可长到70~100克。黄鳝的生长适温为15~30℃,水温10℃以下时在洞中冬眠:15℃以上时,出洞找食;35℃以上时,在深洞中纳凉,少出洞外,5~9月是黄鳝的摄食生长盛期。黄鳝是肉食性鱼类,贪食、喜食活食,小鱼、小虾、蚯蚓、河蚌等都是其饵料,也吃各种昆虫的幼虫和浮游生物,蚕蛹、屠宰场下脚料等也是黄鳝的好饲料,在食物不够时,还吃一些浮萍等植物性饵料。5~9月是黄鳝的摄食盛期,此期间应使其匀食足食。由于黄鳝通常在夜间活动,所以投食可在每日傍晚进行,以后逐日提早,直至固定在每日下午4时投饵。视鳝体情况,也可隔日投饵1次,以增加摄食量。投食量为鳝鱼体重的6%~8%,投食量要避免忽多忽少。投喂过多,吃剩的食物腐烂发臭,影响池内水质;过少,则会因吃不饱而互相残食,应以次日早上略剩少量食物为度。在饲养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同一池内的黄鳝总有大小差异。为避免自相残食,要经常观察黄鳝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池中鳝鱼大小规格差异较大时,要及时按大小分养。这一点要特别重视,有的黄鳝饲养户低产的原因就在于此。黄鳝对养殖水域的要求较高,水质要求肥、活、爽,含氧量充足。黄鳝除主要用鳃呼吸外,还能用咽腔和皮肤进行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常将头伸出水面透气,呼吸空气中的氧,俗称"黄鳝打桩"。水质的好坏会影响到黄鳝的摄食与生长,因此应经常保持水质清新。黄鳝的抗病能力很强,一般不会患病,但在养殖期间可发现鳝体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梅花斑状病征。为防治这种病,可在池内养几只癞蛤蟆,其体腺分泌的"蟾酥"具有防治此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