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记心里!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已上升为麦区春季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忽视防治往往对小麦产量带来严重损失。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20%~30%左右,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颗粒无收。

春季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记心里!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高产品种的推广和大水、大肥的麦田管理,其危害日趋严重。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起身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扩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染茎秆造成烂秆,甚至形成白穗,结实少,籽粒瘪粒多。

发病症状

一般在小麦3叶期至4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受到侵染后,在茎基部及下部叶鞘上形成边缘浅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拔节以后,病状最为典型,随着病斑的扩展,逐渐由叶鞘传播至茎秆上,颜色变深,多个病斑联合形成云纹状花斑。重病株多在茎部一、二节间变黑甚至腐烂,到后期往往倒伏或形成白枯穗。发病末期在叶鞘和茎秆病斑上有暗褐色菌核,近圆形,直径1~2毫米,病斑在早晨或淋雨时,表面生有白色或污白色粉状物。

发生规律

据研究小麦纹枯病的资料介绍,其发病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是冬前始病期,麦苗2叶期见病,主要发生在基部叶鞘上。播后的多雨年份,冬前的田间病株率可达5%~10%左右,早播田可以超过20%。二是越冬静止期。随着气温下降到10℃以下,病情发展缓慢或停止。三是横向扩展期。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田间病株增加,这时雨水越多,病害越重。四是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菌侵染茎秆,形成花秆。五是枯白穗表现期。重病株烂茎,在4月底至5月初出现枯白穗,尤其在雨后天气突然转晴,并有一段持续高温干热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

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发病。小麦纹枯病发育室温为20℃、35℃以上不能生长发育,一般在低温下发育良好。水肥条件好、生长旺盛、植株茂密的地块发病重;中、下等肥力的地块较轻。播种过早、氮肥用量过多、培土过厚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带病的麦秆均可助长发病。邻近垄沟、低洼地的两头和酸性土壤易于发病。冬暖春寒、春季多雨、低温寒害特别容易发病,常常使植株分蘖死亡。

春季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防治策略记心里!

综合防治对策。防治小麦纹枯病,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 选用抗(耐)病品种。根据当地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 增施有机肥。目前小麦施肥一般都是采用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促进其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在施肥时,带有病残体的粪肥要经过高温腐熟后施用。

3.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发病较重的田块,可用6%戊唑醇种子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300毫升拌麦种25公斤,播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4. 做好大田药剂防治。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纹枯病,一般在病株率达到15%时施药,春季期间经常调查,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井冈霉素对该病仍有较好的效果,但持效期较短,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采用高药量大水量的方法,即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350毫升,或20%的井冈霉素可溶粉50~60克,加水50~75公斤喷洒,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选用纹曲宁、纹霉星等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有利于提高防效,延长持效期。近些年来,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化学药剂上市的品种较多,如丙环唑、己唑醇等对小麦纹枯病效果较好,而且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生产上可以选用丙环唑、己唑醇单剂,己唑醇与井冈霉素的复配剂,以及丙环唑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剂爱苗、喜润等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减少喷药次数。防治时,注意加大水量泼浇或粗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少于45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药,确保药液喷到基部发病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对重发病田块,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7~10天再防治一次。用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对小麦根腐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标签: 小麦纹枯病